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那一夜,书院棠树落叶如雨,每片叶子背面都浮现出一个名字??不是甲乙丙丁,而是真实姓名,连同籍贯、年龄、生平片段,仿佛沉睡百年的记忆终于苏醒。
林砚之望着满庭落叶,久久不语。
他忽然明白,有些记忆并非消失,只是等待合适的温度、合适的容器、合适的心,才能重新浮现。
于是,书院开始尝试新的录名方式:将归名潭灰混入陶土,烧制成“声瓮”
,置于各地忆名坛中。
据说夜深人静时,若有人对着声瓮诉说思念,瓮壁便会微微发热,内壁渐渐浮现出对应亡者的姓名与事迹。
更有奇者,某些声瓮竟能传出回应之音??或是笑声,或是咳嗽,或是一句简单的“我也想你”
。
科技渐兴,有人试图用电磁记录仪捕捉这些声音,却发现仪器无法解析,唯有亲耳聆听者方能理解。
学者惊呼:“这不是物理现象,而是心灵共鸣。”
时光流转,进入二十世纪,战火纷飞,山河破碎。
抗战期间,无数将士阵亡沙场,尸骨无存。
一位年轻军官临终前托付战友:“若能活着回去,请替我去一趟沈氏书院,说我叫周承志,浙江绍兴人,家中尚有老母……我不想被忘记。”
战友幸存,战后跋涉千里,终于抵达书院。
那时林砚之已逝,继任者是一位名叫沈念的女儿??据说是沈明远隔代后人,自幼被收养于书院,通晓古文与现代语言。
她接过信物(一枚刻有“承志”
二字的铜牌),郑重将其埋入归名潭畔,并在《沉魂录》第二十三册中增补条目:
**周承志,二十六岁,陆军少尉。
民国三十一年衡阳会战,率部死守东门,弹尽援绝,全员殉国。
遗言:‘我不怕死,只怕无人知我为何而死。
’**
当晚,棠树开花,一朵四色花飘落于铜牌之上,花瓣展开,竟显出地图轮廓??正是衡阳城旧址,其上密密麻麻标注三百余个名字,皆为同役阵亡者。
原来,他们的记忆从未散去,只待一人开口,便倾泻而出。
此后数十年,《沉魂录》不断增补,内容愈加庞杂:有知青下乡途中病逝者名录,有矿难塌方中被掩埋的工人名单,有文革时期被迫害致死却无人敢提的学者姓名……甚至包括动物??一位老兽医临终提交一份名单,记录了他一生救治失败的牲畜,说:“它们也有名字,也曾被人疼爱。”
沈念一一收录,并在序言中写道:
>“记忆不分贵贱,灵魂不论物种。
只要曾在这世间留下痕迹,就值得被记住。”
新世纪来临,数字技术普及。
有人提议将《沉魂录》数字化,建立“全球忆名库”
。
项目启动当日,技术人员将首批十万条数据导入服务器,系统突然自动重启,屏幕上跳出一行古老字体:
**你们准备好了吗?**
众人愕然。
片刻后,所有设备同时播放一段音频??是《归魂埙》的第一声,接着是风吹叶动,然后是无数人低声说话,交织成一片浩瀚的私语之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