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并非书写于纸,而是刻入血脉。
她挑选百名年轻忆官,每人分配一段重要史实??或是一场冤狱始末,或是一次抗税起义,或是某个被湮灭的女性名字。
他们不仅要熟记全文,更要将其编成童谣、山歌、戏文、谜语,融入日常言语之中。
比如把《宁平辞》首段改成摇篮曲,让母亲哄孩子入睡时哼唱;将《灾民录》数据编成算术题,教孩童计算“一人一日需粟三合,十万饥民十日需多少”
;甚至将某些禁词嵌入婚丧礼仪祝词,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传承真相。
“语言是最坚固的容器。”
她说,“只要人们还在说话,历史就不会死。”
这项工程浩大而隐秘,持续整整一年。
期间,又有十七名忆官遇害,六处讲史堂被毁,三批手稿在运输途中失踪。
但“活史”
的种子已悄然播下。
某日清晨,苏婉儿收到一封匿名信,没有署名,只附一首诗:
>“幼时母授一古谣,
>年长方知是血书。
>字字皆从断肠出,
>声声不惧帝王诛。
>今日我以儿孙教,
>明朝谁敢谓虚无?”
她读罢泪流满面。
与此同时,终南山那株玉色新芽终于绽放,开出一朵半透明的莲花,花心悬浮一枚微小光核,宛如心脏般缓缓搏动。
陈知远勘察后断言:“这是宁平神识的新载体。
只要‘共忆’不断,它就不会熄灭。”
三年后,清明“共忆日”
举行第二届。
这一次,不再局限于诵读,而是全国联动,上演百场口述剧。
街头巷尾,百姓自发讲述祖辈故事,孩童比赛谁记得最多“真事”
。
甚至连宫中皇子也被允许阅读《百姓春秋》,其中一位十一岁的小殿下听完《乞儿录》后,竟脱下锦靴,赤脚走在雪地上,说:“我想知道他们有多冷。”
又五年,宁平书院培养出第一批“记忆使者”
,他们游走四方,专收孤儿、盲童、聋哑者为徒,教他们以手语、盲文、鼓点等方式传递历史。
盲童领袖阿澈(即当年敦煌孩童)创作出“声纹碑”
??用特殊技法将人声刻入石中,触摸即可听见原音。
他在碑林前宣言:“眼睛会骗,耳朵不会。
我的手指,就是史官的笔。”
而苏婉儿,已年逾花甲,两鬓如雪,脊背微驼。
但她每日仍坚持整理新收集的故事,亲手录入《百姓春秋》续卷。
每当夜深人静,她总会点燃雁足灯,将当日最动人的一则故事置于忆莲旁。
灯光摇曳中,宁平的身影常会浮现,有时微笑倾听,有时轻声点评:“这孩子说得不错。”
“那位老妇人,该给她立个小碑。”
直到某一夜,她病倒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