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二天,赵丰收就紧急飞回港港,给林见鹿送来了厚厚一大袋的资料。
之前只是简单打听一点消息,林见鹿已经对这个叶克勇满心好奇,现在粗略地翻了一遍有关中华网的资料,他心里越发觉得这人简直是个奇才。
...
夜雨落在北京城外的录音棚顶,噼啪作响,像谁在轻轻敲打一段被遗忘的节拍。
林见鹿站在控制台前,耳机里正循环播放着一段来自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残片??那是巴特尔老人用老式磁带录下的《孤独的白骆驼》,音质粗糙,夹杂着风声与羊群低鸣,却有一种穿透岁月的力量。
他已反复听了十七遍。
每一次,都仿佛看见一只雪白的骆驼独自跋涉在无垠雪原上,背影渐远,蹄声沉寂。
这声音不属于舞台,也不属于奖项榜单,它只属于时间本身,在荒凉中执拗地延续着一种语言、一段记忆、一份尊严。
“降噪处理完成。”
技术员小陈轻声提醒,“但高频部分损失严重,AI重建模型建议采用蒙古族女高音样本进行声纹补全。”
林见鹿摇头:“不用。
我们不是要让它‘好听’,而是要让它‘真实’。
哪怕沙哑,哪怕断续,那也是巴特尔的声音,不是别人的。”
他摘下耳机,走到窗边。
雨水顺着玻璃蜿蜒而下,映出城市灯火的扭曲倒影。
他知道,在这座以流量和曝光率为尺度的城市里,有人不理解他为何执着于这些“听不懂”
的方言土语、民间吟唱。
他曾在一个综艺访谈中被主持人笑着问:“林老师,您做这些,是不是有点太理想主义了?”
他当时只是笑了笑,答道:“如果连声音都不被允许存在,文化还能剩下什么?”
此刻,这句话在他心头重新回响。
手机震动起来,是广西靖西小学的韦校长发来的视频文件,标题写着:“孩子们的第一份作业:我奶奶的声音。”
点开后,画面晃动,一个瘦小的女孩蹲在灶台旁,镜头对准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妇人。
老人正在搅动锅里的玉米糊,嘴里哼着不成调的小曲:
>“月光爬上瓦檐头,
>小儿郎莫忘娘亲愁。
>一针一线缝衣裳,
>泪水滴进米汤稠……”
歌声断断续续,带着咳嗽和喘息,背景还有柴火噼啪作响。
女孩举着手机,声音微微发抖:“这是我奶奶,她八十二岁了,以前是村里唱末伦最好的人。
但她从没正式登过台,也没人录过她唱歌。
今天我说我要交作业,她就唱了这一段……她说这是她妈妈教她的,现在传给我。”
视频最后,全班孩子围坐一圈,听着这段录音,安静得像一场仪式。
林见鹿闭上眼,手指轻轻按住眼角。
他知道,这场“山河计划”
真正开始生根了。
第二天清晨,他驱车前往中国艺术研究院参加一场闭门会议。
议题是“非遗数字化标准体系构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