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周云锦所听的这首古琴曲叫《禅定》,琴音舒缓平和,仿佛能让人摒弃杂念,进入一种宁静悠然的状态,在喧嚣尘世中寻得内心的平静。
赵山河缓缓走向正在伏案看书的周云锦,周云锦听到脚步声以后就抬头看向赵山河,随后将手中的这本有关三国的书夹上书签合拢,她目前正看的是曹魏的世子之争。
这段内容在三国里面关注的人可能不多,大多数人更喜欢的是三国前期的乱世之争,毕竟乱世出英雄,那些才华横溢的历史人物们纷纷登场闪耀......
赵青山倒下的第三天,山里的雪又落了下来。
不是暴雨过后的那种温柔阳光下的薄雪,而是北方寒流南下时带来的暴雪,厚重、冰冷、压得人喘不过气。
村小的红旗换上了新的,但旗杆底部那圈暗红的血迹,谁也没去擦。
老师们说,那是孩子们自发决定留下的??“爷爷流的血,不能洗掉。”
林晚在曼谷发布的《屠狗编年史》已经传回国内,像一颗深水炸弹,在无数沉默的心底炸开裂痕。
有人开始悄悄打印文档,藏在课本夹层里传阅;有大学生用区块链技术做了去中心化备份,命名为“山河链”
;更有一些偏远地区的乡村教师,借着讲授语文课的机会,把赵青山最后那句话写进作文题:“请以‘为什么他们不敢让人听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八百字的文章。”
而在这片悄然觉醒的土地上,一道身影正穿越风雪,向西南深处行进。
他叫李长根,曾是九八年边防站唯一的幸存记录员,也是当年亲手烧毁原始日志的人。
但他没有烧完。
他在最后一刻,偷偷撕下了三页纸,藏进了军大衣内衬。
二十年来,这三页纸随他辗转青海、甘肃、云南,最终埋在了滇西一座废弃气象站的地窖里。
直到三天前,他在收音机里听到FM98.6播出的《守夜人日记》,听见那个模糊的声音念出“赵山河,你醒了吗?”
,他忽然哭了,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
他知道,自己不能再躲了。
此刻,他背着一个破旧帆布包,拄着一根竹竿,在贵州与广西交界的崇山峻岭间跋涉。
膝盖旧伤发作,每走一步都像刀割,可他的眼神却比年轻人还要坚定。
背包里除了干粮和药,就是那三页泛黄的纸,以及一台老式录音机??那是赵振邦生前送他的生日礼物,他曾发誓再也不碰,如今却日夜贴身携带。
“我不是为了赎罪才回来的。”
他在日记本上写道,“我是怕再不来,就没人知道那天晚上,我们其实还有选择。”
与此同时,北京某地下档案馆,一场秘密会议正在进行。
参会者并非高官显贵,而是七位平均年龄超过六十五岁的老人。
他们中有退休法官、退役军官、前新华社记者、科学院离职研究员……每个人的身份都不显赫,却都在过去十年里,以各自方式试图揭开“北辰”
的真相。
他们自称“烛火小组”
,因一次偶然的数据交叉比对而聚首,如今已成为独立调查委员会背后最重要的民间智囊团。
“赵青山牺牲前上传的密钥,解密出了第二批资料。”
一位戴眼镜的老教授推了推镜框,声音低沉,“其中包括一份代号‘摇光-7’的心理干预实验记录,受试者编号F-0981,正是赵山河。”
会议室陷入死寂。
屏幕上缓缓展开一段视频片段:昏暗的地下实验室,年轻的赵山河被绑在金属椅上,额头连接着电极,双眼紧闭。
画外音是程砚秋冷静到近乎残忍的声音:“第十七次唤醒尝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