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鱼见光就聚,一网能捞上百斤。
现在不行喽,电鱼机一响,整片水域死寂。”
他叹了口气,“可我还是每天出船,哪怕空手而归。
为啥?因为我怕有一天,没人记得该怎么划桨了。”
曹忠举杯敬他:“您不是一个人在划。”
宴会结束已是深夜。
大家陆续散去,只剩曹忠和父亲留在院子里看星星。
北方的夜空清澈无比,银河横贯天际,宛如一条流淌的光之江。
“你小时候总问我,为什么太阳每天都能升起。”
父亲忽然开口,“我说,因为地球转啊。
可今天我才明白,真正让它升起的,是有人一直在等着它。”
曹忠怔住。
“你拍这些人,不是为了让他们被同情,”
父亲继续说,“是为了告诉所有人:这个国家之所以没塌,是因为千千万万像老赵这样的人,在没人看见的地方,日复一日地扛着。”
第二天启程时,全村人都来送行。
石头塞给曹忠一个布包,打开一看,竟是用芦苇编的一艘小船,船头插着一根鹅毛做的帆。
“等春天来了,江开了,我就教你撒网。”
男孩说。
车队驶离村口时,老赵忽然转身,朝着江面大声唱起了那首老歌。
歌声苍凉悠远,在群山之间回荡。
石头跟着哼了起来,接着是几个村民,最后整支队伍都在车里轻声应和。
阿南录下了这段音频,后来用在了第十集的开篇。
回到北京后,《大地之子》进入最后混剪阶段。
音乐总监建议采用纯民乐配器,以赫哲族传统乐器“口弦琴”
为主旋律载体。
试听会上,当口弦琴的颤音伴随江水声缓缓升起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那种声音,不像演奏,更像低语,仿佛来自土地深处的倾诉。
与此同时,国际传播事务局发来函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邀请《大地之子》主创出席次年春季在日内瓦举办的“全球生态影像论坛”
,并将该片列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教育推荐教材”
。
压力随之而来。
央视要求增加政策解读章节,强调政府近年来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投入;某基金会则希望突出资助项目的成效,建议删减部分“过于沉重”
的个体故事。
曹忠一一婉拒。
他在内部会议上说:“我们不做宣传片,也不做控诉书。
我们只做一面镜子??照见伤痕,也照见光。”
最终版本保留了所有核心人物的真实轨迹:古丽娜带领村民成功争取到首批生态补偿金,但她并未停止奔走,而是发起“绿色棉田联盟”
,推动全疆有机种植转型;杨青山虽因膝盖旧疾被迫减少投递里程,但他培训的十名年轻邮差已组成“风雨背篓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