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但是铁路出现后,一切都不一样了,帝国的触角能伸的更远。
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如何把铁路修到迪化,即便不能连线,也要一段一段的先修起来。
别看这些地方不适合种地,但是百年之后呢,新技术出现,进入电气化时代呢,地下有石油的。
远的不说,现在的玉门一带就发现了石油,并且通过蒸馏法生产出煤油,煤油灯的味道不好闻,但是真好用啊,成本还低。
相比之下,籽油这类的油脂,可以生下来生产肥皂,制造boom。
对于周帝国的民生而言,辽东和远东最大的贡献就是大豆,大量廉价的豆油,对于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豆粕则为养殖业提供了大量的饲料。
远东第二大贡献就是木材,海量廉价的木材,是造船业快速发展的基石。
被说服的李元,颁下了安西王的册封文书,同时让独立镇进驻迪化之后,不着急进入安西,而是要派人把情况摸清楚。
如果安西王老实,那就把后续的军需补给运过去,派一个旅过去接替独立混成旅,如果安西王不老实,或者独立混成旅出事情了,那就回报京城,并提前占据道路和要隘,做好未来大举出兵安西的准备。
说起来安西王是承辉帝册封的,作为继承人,李元如果丢掉了安西故地,那就是罪人,无颜面对列祖列宗那种。
出兵安西的费巨大,又很难回本,无疑不是一笔合适的买卖。
但是国家层面怎么能对成本斤斤计较呢?历史上吃够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亏,现在又机会长治久安,点钱对于李元而言不算事。
好消息也不是没有,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工业普查结果出来了,因为这次普查,直接查出来五千多万元的偷税漏税。
这次不等朝廷派人下去,地方上就很卖力的把税都收上来了。
这一次普查明确了一个数字,全国范围内的工商业税收的正常水平,应该在每年一亿一千万元左右。
这个数字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也就是说,工商业的快度发展,带来的税收数字,已经超过了其他税收的总和。
可笑的是,农业税在李元登基之后,居然一直在下跌。
下跌省份的官员上奏,原因是人口流失。
看到类似的奏报,李元每次都被气笑了。
李元通过各省工商业普查组上交的报告,结合龙禁尉的密报,看完之后得出一个结论,这一次的全国工商业摸底普查进行的非常粗略。
原因就是各省官吏的阻挠,他们用尽了办法隐瞒实际情况,如果不是被抓到了真凭实据,就一定不承认。
也就是接到了安西方面的急报之后,李元下令组建独立镇准备增援的举动,给各省造成了一个错觉,以为皇帝要派兵下去辅助一下普查工作,这才导致后续的工作进度加快。
作为皇帝,李元别的不说,哪个省的官员办事不力,他都在账本上记着的,等到升迁之时,大概是不给他们机会的。
相比之下,执行最顺利的居然是工商业最发达的沿海各省。
尤其是山东、江北、江南、广东四个省的官员,最为积极配合普查。
原因也很简单,他们也希望搞清楚省内的工商业真实水平,方便后续好收税。
从税收角度看问题,江南省的情况居然意外的不错,地方上的工商业偷税漏税的情况很少,看来是被杀怕了。
政治上越发成熟的李元,表现的非常大度,明面上并没有深究各省官员的责任。
眼看工业普查工作即将收尾,李元召集内阁开会,商议之后决定,各省工作组暂时留在原地,将各省工作组的负责人以及优秀成员召回京城,参加表彰大会。
并且从补税的款项中,抽出五百万元,奖励全国的参与普查的工作人员。
同时内阁还一致通过,完成工商业的普查后,补充一批新的人员,开启全国人口普查的工作。
会议上李元语气带怒道:“尤其是那些上报人口流失的省份,都给我好好的查,为保证工作组的安全,从京营派兵进驻。
朕就不信,他们敢造反!
朕还真希望有人因此造反,届时朕也能师出有名,狠狠的让这些蠹虫看看,不是皇权不下乡,而是朝廷体恤地方,不忍心加重地方负担。”
这番话呢,自然是下了封口令的。
现在这个内阁,说起来比以前的内阁要好多了,内阁首辅贾琏就不是个喜好揽权的人,与皇帝之间的关系良好。
登基十多年的李元,政治上成熟,做事手段圆润,君臣相得,整个国家也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就算有问题也都暂时被掩盖了。
从外面看,现在的国家就是蒸蒸日上,军事强大,经济发达,百姓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每年各地的上报的灾荒,朝廷也能及时救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