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虽然当时已经处理过(钱千秋充军,钱谦益罚俸三个月),但温体仁这次旧事重提,还给钱谦益扣了个“盖世神奸”
的帽子,直接把崇祯皇帝整破防了。
要知道,崇祯最恨的就是“奸臣”
,毕竟他哥天启皇帝就是被魏忠贤这样的“奸臣”
坑惨的。
现在有人举报钱谦益是“神奸”
,崇祯哪能忍?当即下诏革职,让他滚回老家常熟养老。
钱谦益的政治生涯,就这样从巅峰跌落谷底。
曾经的东林党核心人物,如今成了“奸臣”
的代名词,堪称“文人从政”
的经典翻车案例。
张溥,这位明末最耀眼的青年才俊,集才华、勤勉、志向与悲悯于一身,堪称那个时代的精神标杆。
他与张采于崇祯二年(1629年)在吴江创立的复社,如一声惊雷劈开沉闷的文坛,瞬间掀起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文人风暴。
复社的崛起,不仅在于其惊人的规模——短短数年便汇聚数千名士子,更在于其精英密度之高。
这里不仅是科举培训班,更是学术沙龙、政治俱乐部,甚至某种意义上的“文人联合国”
。
顾炎武、黄宗羲等后来名震天下的学者,都曾在此激扬文字;而复社成员在崇祯年间的科举考场更是所向披靡,进士及第者不计其数,状元、榜眼亦不乏其人。
复社的口号是“复兴古学”
,但他们的野心远不止于八股文。
他们借研习经典之名,行批判时弊之实,把科举考场变成舆论战场,把诗文唱和变成政治串联。
他们抨击阉党余孽,讽刺贪官污吏,甚至直接上书皇帝,俨然成了大明王朝的“在野纪委”
。
一时间,复社的名号让贪官胆寒,让百姓振奋,俨然成了黑暗时代里最亮的一束光。
然而,理想主义者的结局往往悲壮。
复社的崛起加速了士大夫阶层的觉醒,却也耗尽了明朝最后的元气。
他们挑战权贵,却无力改变腐朽的制度;他们唤醒民意,却找不到救国的良方。
当李自成的铁骑攻破北京时,复社的精英们或殉国、或投降、或隐遁,曾经轰轰烈烈的文社,最终化作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曲挽歌。
张溥和他的复社,是大明最后的“士大夫精神高地”
。
他们没能挽救王朝的命运,却为华夏文明留下了最后一抹璀璨的光辉。
崇祯年间的北京城,前门外大栅栏一带堪称"
娱乐圈天花板"
——尤其是那片被坊间戏称为"
八大胡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