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三个字是用毛笔写的,笔锋有力,旁边挂着一串红灯笼,灯笼上印着“淮扬菜世家”
的红色字样,风吹过,灯笼轻轻晃动,影子落在青砖墙上,像跳动的火苗。
推开门的瞬间,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不是川菜的辛辣,也不是粤菜的清淡,是猪油的醇厚香混着鳝鱼的鲜,像刚掀开的蒸笼里散出的热气,裹得人心里暖暖的,连鼻尖都忍不住动了动。
店里的桌椅都是老榆木做的,桌面被磨得发亮,能看到木头的天然纹理,有的桌面上还留着淡淡的刀痕,是几十年使用留下的印记。
靠墙的位置摆着一个玻璃柜,里面放着几个褐色的陶罐,标签上用墨笔写着“十年陈酿黄酒”
“自制黄豆酱油”
“淮安白胡椒”
,罐口用红布盖着,透着几分古朴。
玻璃柜旁边挂着几幅老照片,最中间的一张是黑白的:一个穿着蓝色工装的中年人站在漕运码头的灶台前,手里拿着铲子,灶台上摆着一盘刚做好的软兜长鱼,旁边围了几个穿着粗布衣服的船工,笑得一脸灿烂。
“那是我父亲,1985年在码头上给船工做菜的照片”
,一个声音从柜台后传来。
陆帆回头,看到一个穿着白色厨师服的中年人正低头切菜,手指灵活地在案板上翻飞,每一刀都切得整齐均匀。
他的头发有些花白,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落在衣领上,却丝毫没影响手上的动作。
听到陆帆的动静,他抬起头,脸上露出笑容,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像盛开的菊花:“小伙子,是来吃软兜长鱼的吧?东台的老王昨天跟我打电话,说有个浙江来的小伙子要过来。”
陆帆点点头,在靠近窗户的桌子坐下。
窗户是木质的,雕着简单的缠枝莲花纹,推开一条缝,就能看到里运河的景色——绿色的河面上,一艘红色的游船正缓缓驶过,船上的游客举着相机拍照,导游的讲解声顺着风飘过来,“这里是里运河文化长廊,以前是漕运的重要码头,明清时期,每天有几百艘商船在这里停靠……”
“老王没骗你,我做软兜长鱼确实有三十年了”
,李师傅擦了擦手,拉过一把椅子坐在陆帆对面,手里还攥着一块刚切好的鳝鱼段,“你知道为啥叫‘软兜’不?以前运河上的船工捕了鳝鱼,没有竹筐,就用蒲草编的兜子装着,那兜子软乎乎的,就叫‘软兜’;后来吃的时候,鳝鱼滑溜溜的,要用筷子把它‘兜’着吃,免得掉在桌上,这名字就一代代传下来了。”
他指着玻璃柜里的一个蒲兜,“你看,那是我父亲留下的老蒲兜,有西十多年了,以前就是用它装鳝鱼的。”
陆帆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玻璃柜里放着一个褐色的蒲兜,边缘有些磨损,兜口还留着几根干枯的稻草,能想象出以前装满活鳝鱼的样子。
蒲兜旁边放着一张泛黄的纸,上面是用毛笔写的《软兜长鱼做法》,字迹有些潦草,却很有力:“选笔杆粗活鳝,现杀去骨,猪油爆炒,加黄酒、酱油、胡椒,焖二分钟,趁热食。”
“这是我父亲手写的方子,现在我做软兜长鱼,还是按这个来”
,李师傅的语气里带着几分骄傲。
“那现在做软兜长鱼,步骤还是一样的吗?”
陆帆掏出笔记本,笔尖悬在纸上,准备记录。
他喜欢这样的细节——不是冰冷的菜谱,是带着温度的故事,是一代人传一代人的手艺。
“步骤没变,讲究‘三选三不选’”
,李师傅站起身,领着陆帆往后厨走。
后厨不大,却收拾得干干净净,灶台是不锈钢的,擦得能照出人影,案台上摆着一盆活鳝鱼,每条都有笔杆粗,在盆里扭动着,滑溜溜的,偶尔有鳝鱼尾巴碰到盆边,发出“啪嗒”
的轻响。
“第一选,选笔杆粗的鳝鱼,不选太粗或太细的——太粗的鳝鱼肉质老,嚼着费劲;太细的没肉,吃着不过瘾。”
李师傅戴上透明的手套,从盆里抓起一条鳝鱼,鳝鱼在他手里轻轻扭动,他却握得很稳,“你看,这条鳝鱼刚好,首径跟铅笔杆差不多,肉质最嫩。”
“第二选,选刚捕上来的活鳝鱼,不选冻过的”
,他把鳝鱼放回盆里,指着旁边的一个泡沫箱,“这些鳝鱼是今天早上五点从里运河捕的,渔民首接送到店里,还带着河水的温度。
冻过的鳝鱼,细胞会破裂,鲜味儿就跑了,做出来的软兜长鱼没那么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