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清晨的嘉兴还裹着一层薄雾,不是北方那种厚重的霾,而是像被运河水浸软的棉纸,轻轻贴在街巷、屋顶和香樟树上。
风里带着水汽,拂在脸上凉丝丝的,却不刺骨,混着远处包子铺飘来的豆沙香——那香不是浓得冲鼻的甜,而是有淡淡的麦香打底,像刚蒸好的糯米,温温柔柔地漫过来。
陆帆背着双肩包走出酒店时,街角的“阿娟包子铺”
刚掀开蒸笼,白雾“腾”
地涌出来,裹着蒸汽的暖,在冷空气中凝出细小的水珠,落在石板路上,洇出点点湿痕。
包子铺的老板娘阿娟正用长筷子翻着包子,她穿着粉色的棉袄,袖口卷到小臂,露出冻得发红的手,嘴里念叨着:“刚蒸好的豆沙包,热乎的哟!”
陆帆想起昨晚王爷爷坐在南湖茶馆里说的话:“要吃嘉兴最地道的早饭,别去景区,往建国路老巷走,那里的摊子都是摆了几十年的老味道,藏着运河边的真烟火。”
王爷爷说这话时,手里端着一杯温热的九曲红梅,茶盏里的茶汤泛着橙红的光,映着他眼角的皱纹,像老巷里的石板路,刻着岁月的痕。
陆帆沿着勤俭路往建国路走,路边的香樟树还沾着晨露,叶子是深绿色的,叶脉清晰得能看见,风一吹,露水滴在石板路上,“滴答”
响,像小铃铛在说话。
石板路是青灰色的,缝里长着浅绿的苔藓,踩上去有点滑,得放慢脚步——这些石板据说是明清时候铺的,走了几百年,表面被磨得光滑,却还带着粗粝的质感,像老人的手掌,粗糙却温暖。
雾慢慢散了,阳光从香樟树的缝隙里漏下来,在地上织成碎金,一跳一跳的。
建国路的老店铺渐渐醒了,有的挂着褪色的木招牌,“张记五金”
“老周修鞋”
的字迹被雨水泡得发淡;有的贴着红底黄字的对联,“生意兴隆通西海”
的边角卷了起来,却还透着年味儿;最显眼的是“张阿婆油豆腐粉丝汤”
的蓝色布幡,布幡是粗棉布做的,边角磨出了毛边,像被风吹了几十年的云,上面用白颜料写的字己经有些模糊,却还是能一眼认出——这是老巷里最有名的早餐摊,王爷爷特意提过。
陆帆走过去时,张阿婆正蹲在炉子前添煤。
煤炉是铁皮的,表面锈迹斑斑,像老人脸上的皱纹,炉口的火苗“噼啪”
跳着,是橘红色的,偶尔窜出几点火星,映得阿婆的脸通红。
阿婆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用黑色的网罩着,网罩边缘露出几缕花白的碎发,像冬天里没化的雪。
她穿着一件深蓝色的棉袄,棉袄的领口缝着一块浅灰色的补丁,是洗得发白的旧布,围裙也是深蓝色的,上面绣着一朵小小的莲花,针脚很密,花瓣的边缘还绣着细细的金线——这是阿婆年轻时自己绣的,她说“莲花干净,煮出来的汤也香”
。
“阿婆,要一碗油豆腐粉丝汤。”
陆帆站在摊前,目光落在阿婆的摊子上——铁皮案子是长方形的,表面包着一层铝皮,铝皮上沾着点点油星,却擦得干干净净;案子上摆着几个白瓷碗,碗边有细小的磕碰,是用了十几年的老碗,碗底印着“嘉兴瓷厂”
的字样;旁边的铝桶里泡着油豆腐,是金黄的,像小块的金砖,泡在清水里,水面浮着一层淡淡的油花;还有一捆粉丝,绕在竹筐里,是透明的,像细细的水晶丝,竹筐的把手被磨得发亮,是常年
iconicon-uniE06C"
>
iconicon-uniE0F9"
>的痕迹。
张阿婆抬起头,笑着应道:“好嘞!
小伙子,听你口音不像本地的,是来旅游的吧?”
她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很亲切,像冬天里烤火时听到的柴火声。
阿婆站起来时,陆帆才发现她的背有点驼,是常年蹲在炉子前添煤、煮汤压的,却还是很精神,眼睛亮闪闪的,像盛着运河的水。
“阿婆,我是来拍美食的,想记录嘉兴的老味道。”
陆帆说着,从背包里掏出手机,打开首播软件。
镜头对准油豆腐和粉丝时,首播间里很快就有了动静——他的粉丝大多知道他在嘉兴,早就等着看新的美食视频了。
“大家看,这是嘉兴建国路老巷里的油豆腐粉丝汤摊,阿婆刚生好炉子,马上就能煮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