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两个字,是银色的,笔帽上有一个小小的挂饰,是银色的星星。
他在本子上写下:“西塘的廊棚下,藏着最踏实的烟火气。
王阿公的送子龙蹄,炖的不是肉,是明朝的传说,是水乡人的温情,是一代又一代的坚守。
一块蹄髈,裹着黄酒的甜、酱油的咸,还有芡实米的糯,吃进嘴里,是西塘的味道,也是时光的味道。
廊棚的黑瓦遮雨,红灯笼照亮路,乌篷船划过河,街坊间互相帮衬,这样的日子,安静又温暖,让人不想离开。”
写完,他合上笔记本,把钢笔放回口袋里。
砂锅里的最后一块龙蹄也进了肚,酱汁被他用芡实糕蘸着吃了个干净,连盘底都舔得发亮,盘子里只剩下几根细小的肉丝和几颗芡实米。
王阿公看着他的样子,笑得眼睛都眯了,像两条缝:“看来是真吃好了!
下次来西塘,记得提前跟我说,我给你留块最大的,再教你怎么选蹄髈——选蹄髈要看皮,皮要薄,约有两毫米,毛孔要细,像针眼一样,这样炖出来才糯;还要看肉质,肉质要红,不能发暗,按压的时候要能弹回来,这样的肉才新鲜。”
太阳渐渐西斜,阳光透过廊棚的瓦缝洒下来,在石板路上织成一张金色的网,网眼约有五厘米见方,随着风轻轻动。
陆帆站起身,把真真老老的纸盒子收进背包,背包是黑色的,上面印着一个小小的相机图案,他的动作很慢,生怕碰坏了盒子里的粽子。
王阿公也跟着站起来,他的膝盖“咯吱”
响了一声,是老毛病了,他转身进了店,很快拿出一个油纸包,油纸包约有十五厘米见方,递到陆帆手里:“这是我自己做的芡实糕,用的是今年新收的芡实,加了点桂花,比外面卖的甜一点,你带回去当点心,路上吃。”
油纸包上还贴着一张小纸条,纸条是白色的,约有五厘米宽,十厘米长,上面是王阿公手写的字,字是楷书,很工整:“西塘王记,盼君再来。
王阿公赠。”
字迹旁边还画了一个小小的龙蹄图案,是用黑色的笔写的,很可爱。
陆帆接过油纸包,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约有三十摄氏度,心里也暖暖的,像揣了个小太阳。
他跟王阿公告别:“谢谢您,王阿公,不仅让我吃到了这么好吃的送子龙蹄,还让我听到了这么好听的传说,还有您送的芡实糕,我一定会好好吃的。
下次来西塘,我一定还来您这儿吃龙蹄,还要跟您学做龙蹄。”
“好,好,我等着你来,”
王阿公笑着说,他的眼睛里满是期待,“下次来,我教你炖龙蹄,从选蹄髈到放调料,一步步教你,保证你学会。
路上小心,注意安全,到了家记得给我报个平安。”
陆帆点了点头,沿着廊棚慢慢往外走,风里还缠着龙蹄的酱香,混着河水的湿气,绕在鼻尖不肯散去。
走到望仙桥时,他回头看了一眼,王阿公正站在店门口挥手,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身上,像镀了一层金,围裙上的小荷包在风里轻轻晃,粉色的流苏飘起来,成了廊棚下最亮的一抹颜色。
离开西塘景区时,天己经擦黑,天空的颜色是深蓝,像一块巨大的丝绒,街口的红灯笼亮了起来,是慢慢亮起来的,从暗到明,约有十秒,灯笼的光透过纸,落在河面上,像撒了一把星星,星星的影子跟着水波一起晃。
陆帆握着手里的油纸包,芡实糕的香味从纸缝里渗出来,从浓到淡,风里还能听见廊棚下的笑声,是游客的笑声,很清脆;听见乌篷船的橹声,“吱呀”
的,很温柔;听见王阿公的叮嘱,“盼君再来”
,很亲切。
他站在路边等车,风里还能闻到远处传来的臭豆腐味,臭中带香,还有烤串的孜然香,混在一起,是西塘的夜晚味道。
他想起王阿公说的,下次来教他做龙蹄,心里忽然有了期待——或许下次再来西塘,他能亲手炖一锅送子龙蹄,选最嫩的猪前肘,放西塘的黄酒和老酱油,加几颗新收的芡实米,用桑木柴慢炖三个钟头,然后请王阿公尝尝,听他说“好吃,有我当年的味道”
。
毕竟,这座被运河滋养的古镇,还有太多不为人知的温暖——廊棚下的笑声,乌篷船的橹声,王阿公的龙蹄香,小李的绣花针,张叔的小鱼,李老的黄酒,张老板的酱油……这些温暖,等着被发现,被记录,被传承,也等着他下次再来,续写更多关于西塘的故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