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一、湖岸香起,墨韵藏甜
隋大业七年的扬州,初夏的风总带着几分温柔,拂过瘦西湖的水面,漾起层层涟漪,将岸边的垂柳吹得绿意盎然。
陈墨揣着那本日渐增厚的《味魂录》,沿着湖岸慢慢踱步,怀里的银汤勺安安静静贴着布帛,勺身的缠枝莲纹在阳光下泛着淡银光泽——自帮老周洗清冤屈、记录下运河鱼鲊的食谱后,他又在扬州城里多停留了月余,每遇藏着故事的吃食,便会将其记入食谱,而这把银汤勺,也成了他探寻“味魂”
的引路者。
岸边的热闹比春日更甚,画舫在湖面穿梭,船娘的歌声伴着丝竹声飘向岸边;卖糖葫芦的小贩扛着草靶,吆喝声清脆;还有不少文人墨客坐在湖边的茶亭里,挥毫泼墨,谈论诗词。
陈墨走得慢,目光扫过岸边的摊位,忽然被一股清甜的香气吸引——那香气不似糕点的甜腻,也不似蜜饯的浓郁,是藕粉独有的清润,混着几分糯米的软糯,还裹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墨香,像极了父亲书房里宣纸与墨锭的气息,让他瞬间停下了脚步。
循着香气望去,只见湖岸东侧的老槐树下,摆着一个小小的藕粉圆子摊。
摊主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妇,穿着青布围裙,正坐在小炭炉旁,手里握着一把木勺,轻轻搅动着锅里的糖水。
圆子在沸水中翻滚,裹着一层晶莹的藕粉,像一颗颗圆润的珍珠,泛着淡淡的光泽。
摊位前围着几个食客,有孩童捧着碗,吃得嘴角沾着糖水;也有姑娘小口慢品,眼里满是满足。
陈墨走上前,刚靠近摊位,怀里的银汤勺突然轻轻颤动起来,勺身的温度微微升高,竟透出一股宣纸般的温润气息——这是此前从未有过的感应,他心里一动,知道这藕粉圆子,定也藏着不寻常的故事。
“阿婆,这藕粉圆子怎么卖?”
陈墨压下心头的疑惑,笑着问道。
老妇抬起头,脸上的皱纹挤成了温和的弧度,她看了陈墨一眼,声音带着几分苍老却格外亲切:“客官是外乡人吧?听口音不像咱们扬州的。
这藕粉圆子一文钱一碗,刚煮好的,还热乎着呢,你尝尝?”
说着,她拿起一个粗瓷碗,用木勺舀了几颗圆子,又盛了一勺糖水,递到陈墨面前。
陈墨接过碗,指尖触到碗壁的温度,暖得让人心里发柔。
他低头看着碗里的圆子,轻轻咬了一口——藕粉的清甜在口腔里散开,软糯的外皮裹着香甜的豆沙馅,甜而不腻,还带着一丝淡淡的清凉。
可奇怪的是,在这清甜之中,他竟尝出了一缕宣纸的气息,不是味觉上的味道,更像一种萦绕在舌尖的墨韵,仿佛刚从堆满书卷的书房里走出,带着几分文雅的沉静。
就在这时,怀里的银汤勺突然泛起微光,勺身映出的画面让陈墨愣住了——那是一个穿着青衫的书生,眉目清秀,手里握着一卷书,坐在湖边的柳树下,目光却不是落在书页上,而是望向不远处的藕粉圆子摊。
摊前站着一个穿碎花裙的姑娘,正笑着给食客递碗,阳光洒在她身上,泛着柔和的光晕。
书生看着姑娘,眼里满是温柔,嘴角还带着一丝羞涩的笑意,手里的笔在宣纸上写写画画,却始终没敢上前。
“这……”
陈墨皱起眉,刚想细品画面,银汤勺的光芒突然暗了下去,映出的景象也消失了,只留下勺身的缠枝莲纹。
他抬头看向老妇,发现老妇正盯着他怀里的银汤勺,眼神复杂,带着几分哀伤,又有几分释然。
“客官这勺子,是能看见些特别的东西吧?”
老妇的声音低了下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陈墨愣了愣,随即点了点头,将碗放在摊位旁的小桌上,轻声问道:“阿婆,这藕粉圆子,是不是藏着什么故事?我刚才在勺子里,看见一个穿青衫的书生,还有一个卖圆子的姑娘。”
老妇听到“书生”
两个字,眼睛突然红了,她放下手里的木勺,用围裙擦了擦眼角,叹了口气:“那书生,叫苏墨卿,是三年前在这湖边读书的。
那姑娘,是我的女儿,叫莲儿。”
陈墨心里一沉,知道这背后定有一段动人却遗憾的往事,他轻声说:“阿婆,您要是愿意说,我想听一听。”
老妇点了点头,坐在小凳上,目光望向远处的湖面,像是在回忆三年前的时光:“三年前的春天,墨卿背着书箱来到这湖边,说是要找个安静的地方备考科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