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606章 唉(第1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

七百万人口,分出六十万到九十万,供养长安南北两军;

余下六百万人口贡献的农税,也就是将将供养基本的官僚系统运转。

所以,太祖高皇帝才会说:分封制度不可取,但始皇尽废分封、尽行郡县,也同样不可取;

所以汉家才会容忍、允许,或者说是需要开国初的异姓诸侯,以及后来的宗亲诸侯存在。

——这不只是转嫁地方治理成本,也同样是在转嫁官僚系统,以及军事武装力量的维持成本。

后来发生的事,自然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就算不上附属的北方燕、代、赵三藩——尤其是苦寒之地的燕、代二国,愈发无法承担起北方边防部队的开销;

以至于到了太宗孝文皇帝年间,北墙部队已经吃不饱饭、穿不暖衣了,迫使太宗皇帝不得不采纳晁错的建议,许天下百姓民输粟捐爵。

所谓输粟捐爵,便是任何人,只要将一定数量的粮食运送到北方边墙,就可以凭借运粮凭证,换取一定限度内的爵位。

是空手套白狼没错,却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若非事态已经严重到了一定的程度——若非不这么做,边墙卫戍部队就要维持不下去了,太宗皇帝也绝不会选择这种方式,来解决边防部队缺衣少食的难题。

或许换个皇帝,还会因此问责燕王、代王:为啥饿着朕的边防将士?

但太宗皇帝本就是代王,对于北方边墙的状况,自然是最清楚不过的了。

北方如此,南方的长沙国、淮南国稍好些。

尤其是淮南国,地大物博,气候适宜,肩负起南方的边防压力,就显得相对游刃有余一些,不像长沙国那么吃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不需要承担边防成本,又不受边疆战事影响的内陆国。

如齐国,楚国,以及刘濞的吴国。

久而久之,腰包厚实了,腰杆也直了、翅膀也硬了,自然免不得生出‘和长安掰掰手腕’的念头。

尤其太宗皇帝还‘得位不正’,就更助长了这种不应该出现的念头。

没办法,太宗皇帝和先孝景皇帝,自然就只能不遗余力的巩固函谷关防线,以备关东生乱。

梁国本富庶,奈何‘为关中守函谷关’的压力太大,搞得太宗皇帝、先孝景皇帝,也是连续十几年给梁国输血。

待吴楚乱平,先帝老爷子把汉家的大权,一点一点移交到刘荣手中时,汉家的情况总算是好了许多。

——经过五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尤其是文景之治的国泰民安,相比起开国时,汉家的整体人口已经翻翻,从一千五百万涨到了三千万。

虽然与之对应的,是农税被太宗皇帝减半,使得汉家的农税收入,依旧和开国时期相差无多;

但不一样的是:开国时,汉家人口一千五百万,关东诸侯占其五,开国元勋占其一,长安朝堂占其四。

而刘荣在先帝朝太子监国时,关中人口已经直逼二百万户,一千三百万口!

再加上北地、陇右、上党等边郡,以及汉中、巴、蜀等地;

情况变成了:天下人口三千万,关东诸侯占其四,功侯贵戚占其半成,长安朝堂占五成五。

虽然人口翻倍+农税减半,导致了汉室的农税总量不增不减,但长安朝堂中央‘四成到五成五’的人口占比,也依旧为长安中央,赢得了八分之三,也就是将近40%的农税收入增长。

收入较开国时增长了,能维持的官僚系统更为庞大了,中央集权,自然也就被提上了日程。

至于军队,则是因为刘荣这个不确定因素,而出现了新的变数。

——在刘荣之前,汉家的‘府库’向来是渭泾分明,亲兄弟明算账。

相府国库,取农税收入,作为国家财政收入,负责官员俸禄、军队开支,以及政府的日常运转;

少府内帑,取口赋收入,作为皇室私有收入,负责皇室、宫廷开支,以及赏赐之用。

两个账本分的贼清楚,彼此之间根本不存在挪用——甚至都不存在借用,而是只存在交易。

相府国库收上来的农税,多半通过‘卖’给少府换成钱,粮食则由少府内帑负责储存,或者说是囤积。

官员的俸禄,相府国库全权负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闹腾诸天,不正经的系统潇洒系男神我想做游戏啊垃圾食品援助蜀汉名门盛宠:误惹钻石Boss九千岁要父凭子贵超凡贵族早安,岳律师!逃荒不慌,农场系统养崽致富忙嫁国舅神奇宝贝之医武你异能很强,但下一秒就是我的了想当咸鱼实在太难了凤临之妖王滚下榻渔人传说河神新娘糙汉与娇女不会真有人在废土当偶像吧暴君哭着撩我却天天沉迷基建扶贫洪荒模拟,我为九彩元鹿娘娘她独得帝心穿成农家福宝小甜妻我只想安心修仙莽荒纪神魔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