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35章 张顾诸葛步传一(第1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张昭,字子布,是彭城人。

他年轻时就热爱学习,尤其擅长写隶书,曾跟随白侯子安学习《左氏春秋》,还广泛阅读各种书籍。

当时他和琅邪人赵昱、东海人王朗都因才华出众而闻名,彼此结为好友。

二十岁时,张昭被推举为孝廉,却没有去任职。

他还曾和王朗一起讨论过去君主的避讳问题,州里的有才之士陈琳等人都称赞他们说得好。

(当时汝南主簿应劭提议应该为过去的君主避讳,参与讨论的人意见各不相同,这件事记载在《风俗通》里。

张昭撰写文章论述说:“有客人看到大国的议论和士君子的观点,说从建武元年以来,需要避讳的旧君名字有五十六人,认为后辈不能触犯这些忌讳。

这种说法引用经论,结合行事举例,义理高深、文辞华丽,很值得赞赏。

但我的见识浅薄,对此心存疑问。

自从天地分开,万物形成固定形态,就开始有了父子君臣的纲常。

所以圣人顺应天性,制定礼仪崇尚恭敬,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纲’的道义中,君主是供养臣子的人;遇有丧事的哀伤,君主会亲自前来吊唁,没有比这更厚重的恩情,没有比这更深厚的恩泽,实在是臣子所敬仰、万民所依靠的,怎么能把他们同等看待呢?然而亲近亲人有亲疏之分,尊敬尊长有等级之别,所以礼服往上不包括高祖以上,往下不包括玄孙以下。

另外传记记载四代亲属去世只穿缌麻丧服,这是丧服的极限;五代亲属去世只穿袒免丧服,这是对同姓亲属的降等;六代之后亲属关系就断绝了。

还有《曲礼》中说没赶上侍奉君主就不用避讳,所谓不避讳,指的是名字,亲属关系断绝的情况下,不必拘泥于避讳,何况是古代的五十六位君主呢!

邾子参加盟会,季友前来归附,《春秋》不称他们的名字,都写他们的字,这是当时鲁国人对他们的赞赏。

怎么解释臣子要为君父避讳呢?周穆王名叫满,到定王时却有个叫王孙满的人担任大夫,这是臣子触犯了君主的名讳。

另外周厉王名叫胡,到庄王时他的儿子也叫胡,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议论事情提出建议,要有经典明确的依据和传记的验证,这样才能进退得当,不会失败,流传百世也不会有过错。

现在应劭虽然推崇为旧君避讳的名义,却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还是让人存有疑问。

《曲礼》这部书,对有疑问的事情没有明确说明,观察上下文,缺失的义理需要自己求证,文辞虽然可以提倡却不能作为法则,将来怎么作为规范呢?言论一旦发表,就像捡起沉没的东西一样难以收回,错误的言辞在前,后悔又能追回什么呢!”

)刺史陶谦推举张昭为茂才,张昭没有答应,陶谦认为张昭轻视自己,就把他拘禁起来。

赵昱尽全力营救,张昭才得以脱身。

汉朝末年天下大乱,徐州一带的士人百姓大多到扬州避难,张昭也向南渡过长江。

孙策开创基业时,任命张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还带着他登堂拜见母亲,就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文武方面的事务,全都托付给张昭处理。

(《吴书》记载:孙策得到张昭后非常高兴,对他说:“我正要在天下开创事业,把贤能的士人看得很重,我对你可不能轻视啊。”

于是上表任命他为校尉,用对待师友的礼节招待他。

)张昭常常收到北方士大夫的书信,信中都把功劳归于张昭,张昭想沉默不宣扬又担心被人认为有私心,宣扬出去又恐怕不合适,进退两难,内心不安。

孙策听说后,笑着说:“从前管仲辅佐齐桓公,齐桓公凡事都称呼‘仲父’,而齐桓公却成为霸主之首。

现在子布贤能,我能任用他,这功名难道不都是我的吗!”

孙策临终时,把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领群臣拥立并辅佐孙权。

(《吴历》记载:孙策对张昭说:“如果仲谋不能胜任大事,您就自己担当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藏锋我在大秦卖火锅(美食 红包群)快穿宿主又撒糖了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将四个巨佬写进耽美文后穿书后我攻略了病娇反派只为成就那些梦想天戮宇宙一人一马一刀,我劈开了整个江湖穿越后我在仙界养起了神兽据说,这个废柴又逆袭了!无限版帝国时代神门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皇贵妃她持美行凶钻石王牌之魔投救世主穿成琴酒弟弟的我当快穿大佬拿了女配剧本我真不是科技巨星啊诸天最强学院争霸文里的娇软美人楚医生的作精娇妻是玄门大佬快穿之反派白月光很撩人吞噬星空之万物之主诅咒之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