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1978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大拐点,接下来工作重点会转移到经济化建设上来,不过最初的改革还是比较小心谨慎的,好多普通人还感觉不到变化,只有一些早就关注和比较敏感的人看到了风向正在转变。
就比如说招...
晨光洒在黑板上,粉笔灰在空气中浮游,像微小的星尘。
我站在教室外,看着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踮起脚尖,在黑板最顶端用力写下那句话。
她的字歪歪扭扭,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认真。
风从敞开的窗户吹进来,翻动讲台上一本破旧的《自然常识》,纸页哗啦作响,仿佛也在回应。
我转身离开,脚步轻缓,怕惊扰了这片清晨的宁静。
街巷里已有炊烟升起,藏民们开始熬煮酥油茶,奶香混着青稞的焦味飘散在高原清冽的空气里。
我走回湖边那间临时搭建的观测站,推开门,录音机正静静地躺在桌角,外壳泛着岁月磨出的温润光泽。
昨夜那段童声依旧在我耳边回荡??“如果宇宙是一个问题,那它的标点符号是不是星星?”
我没再重播,但我知道,它已被完整记录下来,编号077-1987,封存在磁带深处。
我打开电脑,连接全球十九个种子点的实时数据流。
信号稳定得近乎诡异:纳木错、撒哈拉、孟买、阿拉斯加……每一处的地脉波动都呈现出相同的波形??一个缓慢上升的正弦曲线,周期精确到毫秒级,像是某种巨大的生命体正在均匀呼吸。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波形并非独立存在,它们彼此纠缠,形成了一种类似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
朱韵曾称之为“地球的认知图谱”
。
我拨通她的加密线路。
这一次接通得异常缓慢,背景里有风雪呼啸的声音。
“西伯利亚的情况恶化了。”
她声音沙哑,“那些休眠舱里的‘认知者’开始同步睁眼。
不是全部,是三分之一。
他们的眼睛……没有瞳孔,只有一片银白色反光,像镜子。”
“他们在看什么?”
“天空。”
她顿了顿,“准确地说,是平流层中那条金色气流。
我们监测到它现在每小时向南移动十二公里,轨迹与古代丝绸之路完全重合。
这不是自然现象,是某种引导。”
我望向窗外。
纳木错湖面平静如初,可水下八百米处,探测仪显示共振频率已提升至8.6赫兹,接近人类θ脑波区间??梦境与直觉活跃的地带。
多吉今早没来学校,校长说他整晚都在画画,不肯睡觉。
我去他家时,看见他在泥地上用炭条涂满一面墙:无数人手牵手站在地底城市边缘,面前是一道裂开的深渊,而对面站着另一个“他们自己”
,正伸出手来。
“他说那是‘影子问答者’。”
老人低声解释,“他们被困在答案里太久了,想回来问问题。”
我心头一紧。
这画面和“澄清塔”
崩塌前最后传回的影像惊人相似??成千上万被洗脑的“标准回答者”
在意识边缘徘徊,嘴里重复着统一话术,眼神空洞。
而现在,他们的“影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