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平心而论,“马邑之谋”
在战略上是完全正确的,只是战术上出现了纰漏才导致功败垂成;而王恢极力主战,对大汉的忠心也值得肯定,其谋略更是可圈可点。
如此种种,正是“马邑之谋”
虽然失败,却仍然在历史上拥有很高知名度的主要原因。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王恢就不该死。
他的死固然令人惋惜,但在当时的情势下,
这样的悲剧结局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首先,“马邑之谋”
的失败所导致的政治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因为这是自“白登之围”
以来,汉朝首次主动发起对匈奴的军事行动,不论结果如何,都是在对匈奴宣战。
而匈奴人的反应是可以想见的。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自是之后,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自“马邑之谋”
后,匈奴便断绝了和亲,然后频频进攻汉朝的边塞和交通要道,且深入汉朝国境,其次数多到不可胜计。
就是说,“马邑之谋”
导致汉朝的边患更严重了,边境百姓的痛苦指数也随之飙升。
相应地,大汉朝廷就要承受越来越大的政治和军事压力。
既然后果这么严重,那么这口黑锅应该由谁来背呢?
当然不能是天子刘彻,只能是“始作俑者”
王恢。
其次,“马邑之谋”
后,汉、匈之间的军事冲突注定会逐步升级,最终发展到全面战争;而王恢在此次行动中表现出的怯战避敌,无疑给此后的参战将士带来了很坏的影响。
如果人人都以“替陛下保全将士”
为由消极避战,那汉朝还有什么取胜的希望呢?
职是之故,刘彻就必须痛下杀手,借王恢的脑袋一用,来达到杀一儆百、惩前毖后的警示效果,彻底消除王恢的负面示范效应,从而激励大汉将士不惜代价、勇敢杀敌。
如果单纯从
法律意义上讲,王恢可能罪不至死;但基于上述理由,当我们从政治的角度考量,却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身为背锅侠和反面教材的王恢,不能不死。
值得一提的是,马邑之谋的另一策划者聂壹,在行动失败后去了哪里、命运如何,《史记》《汉书》都没有记载。
翻检史料,这个答案竟然意外出现在了陈寿的《三国志》中:“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
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
(《三国志·张辽传》)
三国时代的曹魏名将张辽,居然就是聂壹的后人。
从陈寿的记载可知,很可能正是在马邑之谋失败后,聂壹担心遭到匈奴人的报复,只好改名换姓,从此隐匿于江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