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
刘海中摇著头:“太赶了,根本做不好。
这种分工方式不適合精密加工,每个人的习惯不一样,怎么可能做到无缝配合?“
他们没注意到,李铭正站在不远处,默默记录著各组的表现。
而在另一边,有一个小组却配合得异常默契。
虽然他们组不是什么老工人,都是年轻人,但他们反应快、手巧,而且善於沟通。
尤其是其中一人,主动担任了小组的“协调员“,不仅明確划分了每个人的工序,还制定了时间节点,確保工件能按时传递给下一个人。
“三分钟一个工序,不管做得多完美,时间一到必须交给下一个人,“
“寧可每个工序留一点余地,也不能让后面的人没时间做。
“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事先用粉笔在工件上標记了关键基准点,確保每个人都能以统一的標准进行加工。
这一简单却有效的方法,大大减少了衔接误差。
最终,这个小组的零件虽然不是外观最漂亮的,但所有关键尺寸都在公差范围內,完美符合图纸要求。
李铭检查完毕,露出满意的微笑:“这个小组展现了出色的团队协作能力,正是我们未来数控小组需要的。
“
易中海和刘海中远远地看著这一幕,心中又是不解,又是愤怒。
“什么狗屁测试!
“刘海中小声抱怨,“分明是故意刁难我们这些老师傅。
“
易中海冷哼一声:“他们懂什么?真正的技术活,是靠一个人静下心来,从头做到尾的。
这种赶工式的生產,能有什么质量?“
他们不知道的是,李铭这次测试的真正目的,並不仅仅是考察个人技术,而是要筛选出適合未来流水线生產模式的人才。
在李铭的规划中,数控工具机的研发和生產將採用全新的流水线作业方式,每个人只负责一个环节,通过標准化流程和精確的参数传递,最终组装成高精度的產品。
这种方式在当时的工业界几乎闻所未有,但却是现代製造业的核心理念。
“看来传统思维的惯性比我想像的还要强,“李铭在笔记本上写道,“这些老师傅技术不错,但太习惯单打独斗,不善於团队协作。
未来数控生產线需要的是能適应新模式的人才,无论年龄大小。
“
变革总是痛苦的,尤其是对那些已经习惯了传统方式的人来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