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等到做出决定后才坐正,开口先是赞扬。
“我也听了后街男孩的那首歌,编排新颖,鼓点时髦,听感很好,是首制作优秀的歌曲。”
《wevegotitgoinon》确实相当不错,这首歌带着明显的瑞典流行乐和欧洲舞曲的风格,强烈的旋律加上带感的鼓组,只要听上几秒钟,就会立刻意识到它有多适合跳舞。
阿尔文就很喜欢,因为里面有他很喜欢的组合abba的味道。
“但是那不适合我。”
这点也是事实,阿尔文说得很肯定:“或者说和我这首歌、亦或是这张专辑的风格不符。”
每个制作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强烈风格,有审美的音乐人要做的是正确匹配,而不是一味套公式。
在阿尔文的设想里,自己的这张专辑应该有着纯净的人声和悠扬的旋律,能够让人在午后的阳光里放松享受,而不是在自己唱着“总会有下一段旅程”
时,突然响起一阵劲爆的电吉他或鼓点,然后自己一边高喊着“这就是旅程”
,一边闭着眼旋转跳跃舞出风格……
那实在是太诡异了!
完全不敢想象那到底会有多尴尬,阿尔文抖了抖身上的鸡皮疙瘩,还是希望回到自己的舒适区。
“我还是想做乡村音乐。”
乡村音乐的市场一直稳定而庞大,无论是从音乐性还是传唱度上,都从来没有离开过主流,哪怕另类摇滚或者是hiphop如日中天的时期,也仍然有着固定且忠诚的听众。
阿尔文也是听乡村音乐长大的,他创作的歌曲里面也带着强烈的抒情和叙事风格,本身就很专业对口。
而且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原因。
“听着,坎贝尔先生,”
说到这里,阿尔文身体前倾,言辞恳切又真诚,“这是我的第一张专辑,它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意义非凡。
既然能用已经验证过的、我更擅长且稳妥的方式取得成功,何必要冒险?”
尽管看起来像是那种能为音乐梦想孤注一掷的理想主义者,但阿尔文骨子里还是很现实的。
也许是与生俱来,也可能是父母的基因问题,在对风险与收益的精准评估上,他活脱脱就是一个理查德和克莱尔的翻版。
趋利避害、精打细算在他这里从来不是贬义词。
“至于突破性和创新性,我认为那应该是首专成功以后才需要去苦恼的,现在未免还为时过早。”
阿尔文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如实说的。
拉曼·坎贝尔的表情若有所思。
其他的制作人中却有人脸上出现了明显的不赞同,但被制作总监抬手压下。
“你说得有道理,我们会考虑的。”
但在会议结束,阿尔文离开关上门后,有人就立刻跳出来。
“听着,我不否认这小子有点天赋……好吧好吧,我承认,见鬼!
他说不定还真是个天才。
但咱们现实点,真的要让个十五岁的小屁孩来发号施令吗?”
丹尼·摩尔克激动地快要站起来。
他是这个小组资历最老的成员。
目前绝大多数主流唱片公司都已经形成了一套高度工业化的运作模式,艺人专辑往往由a&r部门统筹管理,但是底下分为多个专业小组,分别负责不同的艺人。
例如阿尔文现在就有三名制作人负责他的首张专辑,分别是丹尼·摩尔克,一个喜欢追逐潮流的资深制作人;伊桑·汉金斯,一个刚毕业没多久的新人,喜欢跟在丹尼摩尔克后面拍马屁;还有约翰·乔尔,之前熟悉的面试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