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推门声惊动梁下燕,苏锦绣踏入东渚镇的白墙老宅,心下不安。
院内那颗枇杷树还在,枝桠斜斜探进窗棂,树下的青石桌凳上似乎还有当年外婆教她穿针引线的身影。
外婆信佛,绣品多为金身佛像,绣前必要兰汤浴手,一针一线对齐经纬,她初学苏绣时嫌繁琐,外婆便笑着把绣绷递过来,说绣艺里藏着光阴,急不得。
一根线劈成八股,再劈成六十四股,就用了她六年时间。
苏锦绣踏上二楼,目光先落在那具老杉木绣架上,水绿软罗覆绷面,薄尘在斜天光里浮沉,像给未完的时光蒙了层纱。
掀纱,那副未完工的百鸟朝凤撞入眼底。
杭绸底料细腻,百鸟或打籽缀羽腹,或盘金勾尾屏。
凤凰浑身叠着渐变的绛红金箔,近看针脚密匝如织,翙翙其羽,远瞧有焰光流动,涅槃将飞。
外婆走时,还攥着她的手说“把凤冠的金线绣完,才算有始有终”
。
苏锦绣伸手抚过绷布,触到冰凉的竹框,就想起外婆走的那个冬天,她坐在空荡荡的堂屋,听着巷外机器印花厂的轰鸣,第一次觉得苏绣的针脚,抵不过现实的急风。
那种机器一针能出百朵花,比手工快了不知多少倍。
后来的日子像被按下了快进键,机器绣品堆满了镇上的铺子,东渚镇的绣娘走了一个又一个,她守着老宅熬了半年,看绣线受潮发霉,终究还是拎着行李箱去了上海追随表姐。
走前她没敢再进绣房,怕看见这未完工的绷布,就想起外婆临终时望着绣架的眼神。
拉开旧抽屉,丝线仍用竹厘分装着,靛蓝、石青、金线……每一缕都还是当年理好的模样,她捏起金线劈丝,指尖竟生了涩意,从前外婆教她劈六十四股蛛丝般的细线,如今她只劈三回就断了线。
直到银针穿线落绷,旧时记忆倏然醒转:食指抵针尾,手腕轻转,金线顺着凤羽纹路游走,针脚疏密转熟稔。
这次她回来,总要把这未完的针脚,一针针续进岁月里,也算给外婆,给从前的自己一个交代。
金线绕凤冠半匝后,苏锦绣轻按腰侧,酸意已浸脊椎,银针悬在杭绸上微颤,比昔年陪外婆绣活时生疏许多。
她轻喟歇手,却见窗台旧桌上压着本蓝布封皮的《绣巷杂记》,是她幼时最喜欢的书,内里满是古贤故事。
指腹抚过卷边书页,恍见少时趁外婆安寝,偷点灯蹲读的模样。
翻至夹干花的页次,是她最喜欢的一篇人物传记,苏巧娘——汴京绣巷的天才绣娘。
此书娓娓道:
苏巧娘,汴京城南绣巷人也,幼承家学,天资绝艳,十岁即能绣百鸟朝凤雏形。
及笄之年,父母遭难,巧娘孤无所依,为邻舍收养。
后宫廷文绣院征绣工,巧娘绣技冠绝众人,遂得入职。
因其技艺精湛,常承制帝后服饰、宫苑陈设,渐有名声。
然才高而命薄,昭宁三年,于桃李年华早逝。
苏锦绣再一次暗叹,这样的年纪,这样的灵气,当真天纵之姿,自己苦学多年亦难企及。
天才尚且能这般在有限的生命里惜时精进,自己却半途弃了苏绣,真是比不得。
再往后翻,竟见是未曾读过的闻时钦传。
只见此书又言:
闻时钦,汴京城南绣巷人,昭宁二年举进士,擢探花第,初授散官,未得实职,潦倒京城。
幸得参知政事张明叙赏识,为其延誉,又荐入御史台任监察御史,时钦方得立身朝堂。
渐善揣帝心,每劾人必先窥帝不满,罗织罪证以切圣意,既显刚正,亦得信任,帝尝称其有直臣风。
然其权势日盛,野心渐露,次年掌谏院印信,心性骤变。
构陷同僚贪墨,罗织罪证,矫诏下狱,诛其三族,亲监焚其家传功名卷轴,谓左右笑曰:“尔等风骨,不如一把火暖。”
昭宁七年,时钦欲掌台谏全权,张明叙以其“手段过酷”
作规劝,收扶持,钦遂怀恨在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