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海军:战舰187艘。
整个1937日本军备订单的亮点,其实就是航空,此时日军的“简陋”
然而战力不错的飞机制造业确实发达,三菱、安田等多个财阀都有生产能力。
不过这个订单最致命的地方在于弹药的规模,日军远远低估了与西华作战的火力强度,25万吨只是西华预计未来4个月的产量,是远远不够的,但这对于此时的日本来说,已经是重无可重的负担了。
在李思华前世,1942年,日军的弹药生产量,不过是12万吨,那个时候太平洋战争,已经开始。
现在的订单,已经是石原等人,充分“高估”
西华的武器弹药的考虑下决定的了。
三菱的家主,直截了当地告诉日本军部,这个订单的后半部分,1937年日本是无论如何完不成的,就连钢材都不足,由于美国废钢铁现在的供应量有限,1937年全日本的钢铁产量只有550万吨,在海军占掉了大部分的情况下,其余根本不敷用量。
所以日本军部与财阀们研究下来,比较宽松的还是飞机制造,毕竟主要使用的是铝材,美国的供给还是充足的,按照军部的要求,将尽快扩大最新式零式战机的生产量。
至于需要钢铁的坦克等的生产规模,只能是计料下锅。
不过飞机的扩产能,也很难非常快,生产线和工人都是问题,军部只能逼迫财阀们动员一切力量。
日军的大订单开始执行,日本的财政立即“爆仓”
,不仅军费占财政的比例立即突破了90%,已将拉到了最高。
所以立即追加了大量的公债,不过在国际上,日本公债已经臭大街了,国际投资人,开始对西华的力量有所了解后,没有多少人,敢在日本身上投重注,尤其是知道日本军费,已经占到了财政90%以上之后,都觉得这个国家已经疯了。
西华通过安华财团,也在美国做了很多不露声色的宣传,将日本的缺陷和弱点,宣扬得人所尽知,最喜欢对外投资的华尔街金融家们,也都知道日本就是个大坑。
日本的公债,只能是面向国内、朝鲜和东北,其实也没有人愿意买,不过日军现在是完全撕破了脸,强制不管是国民还是“非国民”
,都必须购买公债,“为天皇效命”
,尤其是朝鲜和东北,很多人因此倾家荡产和横死,日本人欠下的血债,又增加了一部分。
最倒霉的就是那些被日本骗到东北“建国”
的犹太人,由于有钱又弱势,被日本人盯上了,惨不堪言。
后来消息传到巴勒斯坦,让古里安等犹太领导人,都对日本人痛恨不已。
这个时候的日本军工战备,就像是一架缺少润滑油的机器,“工人”
让它拼命加速,但由于缺油导致机器火花四散,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让机器散架或者爆炸。
不但是西华与日本在拼命备战,就是蒋介石国民政府,在得到了西华提供的“7月北平”
和“8月上海”
这两个战争时间的情报后,这个时候也开始疯狂了起来,不过蒋介石的疯狂,不是加速军工生产,国民政府弱极了的军工生产,再加速也躲不了多少。
他的疯狂,一方面是迁移,将江浙沪的工厂、学校及机关,全面向湖南和湖北迁移,以保存战力和规避日军轰炸的损失。
另一方面则是抓紧向德国紧急购入一批武器弹药,他毫不犹豫地将民国的外汇,几乎都用完了,来购买德国制造的武器弹药。
这个时空蒋介石政府失去了西南,自然再不能以四川为抗战中心了。
广西不可控,广东和福建沿海,日本有海军优势,对其威胁大,所以国民政府,就选择了江西、湖南、湖北三个内地省份,为抗战后方中心,而江浙沪以及河南、山东,都是他们心里有数,恐怕都是将正面对战日军的地方,而山东恐怕难以保住,将以河南在北方为国军的抗日前线,而以江浙沪,为南方国军的抗日前线。
当然,现在这只是蒋介石和国民党高层的盘算,他们要保住自己的权位,唯一的希望,就是在初期,抵御住日本的进攻,而等待日军跟西华打得天翻地覆,自然就打不动国军了,如此国民政府才能得到喘息之机,才能等待可能的转机。
否则大伙儿不是干脆早死早超生吗?
由于到6月底,日军2个师团已经抵达上海,而且根本没有理睬西方列强,包括美国和英国的抗议,美国早就从日本的大采购中获利,知道日军必然全面侵华,此时是闷声发大财,抗议不过是表面文章。
而英国虽然原来占有大多数上海的利益,但这个时候也无可奈何,他们在德国压力下,难道还会向远东出兵?只能是以外交手段,约束日军不得进入租界。
所以这个时空的蒋介石政府,根本没有像前世那样,考虑主动进攻上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