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在车间的轴线中央,是飞机组装生产线,一架架的斯图卡,正在生产线上完成最后的组装。
在车间的两侧,则是多个办公区,它们通常是半隔断,工程师们,就在这些区间办公。
实际上,生产车间尚未投产,预计需要到9~10月份,才能初步具备生产能力。
但组装车间早已开工,他们首先要完成的,是利用从德国转移过来的100架斯图卡的零件,组装成合格的100架斯图卡轰战机并完成调试,目前已经完成了超过80架,还剩下最后的十几架,到月底,估计就能全部完成了。
在生产车间,李思华看到的,则是对生产设备的调试过程。
设备基本都已就位,目前正在进行精度调试,从下个月开始,会进入试生产阶段,一旦完成所有测试并合格,就会进入正式的生产阶段。
不过高品质的铝合金等材料,短期还要依赖进口。
需要等到明年3月左右,预计才能实现从原料到飞机成品的全产业链。
整个进度,是符合李思华的预期的,当然,这样的进度,也与西华为之下了血本有关,单单是最优秀的工程师,就投入了超过500人,一点都不比生产战斗机的成都飞机制造基地来得少。
对于李思华而言,现在的生产能力是重要的,这是因为迫在眉睫的战争需求。
但未来更重要的是,这个基地,以及成都基地,还有未来的西安运输机生产基地,就是中国飞机制造产业起步的摇篮,是3座大型教育、培训和研发基地。
她希望,通过10年的时间,从1935年到1945年,完成人才和研发体系的奠基,形成5万以上的飞机制造工程师和技术研发人员团队。
只有这样,未来才能跟得上国际航空科技的快速发展。
这个10年周期,也非常现实,因为二战开始后,相关科技就很难继续取得了。
例如在轰炸机领域,JU87到二战后期就会落伍,JU88则基本可以应用到二战完成,至于美国方面的轰炸机,B-17技术的取得,是没有问题的,但二战开始后的B-24,就非常困难,李思华现在并没有把握。
所以未来的一切,还是要依靠自己。
总之,现在能够获得的航空科技,最多能保证到1945年二战结束不落伍,等到1950年左右,就会基本过时,因为喷气式飞机的大时代基本上会来了。
李思华决定,如果能在1939年建国,那么将迅速组建喷气式飞机的预研,这就需要在最近4年中,培养出一批合格的技术研发人员以及工程师团队。
目前利用德国零件组装的100架斯图卡轰炸机,当然就是近期“应急”
使用的,先让西华具备轰炸能力。
甚至是轰炸机的飞行员团队,也都早有准备,从前年即1933年开始,他们就在德国的空军基地,进行了超过1年的训练,1934年回国后,又在缅甸自己的空军基地,进行了反复训练。
当然,斯图卡新机,是从4月份才开始提供的,因此最近的2个月,他们一直在进行新机的适应性训练,以保证尽快具备作战能力。
李思华抵达基地后的第三天,一次使用斯图卡轰炸机的实弹轰炸演习,在离开基地近百公里外的演习场进行。
李思华从望远镜里,观察着逐渐靠近的斯图卡机群,斯图卡是一架双座的轰炸机,最大速度410kmh,最大巡航速度310kmh,空载重量3900kg,满载重量6600kg,它原始设计中的主要武器,是携带6枚总重1800kg炸弹,300kg一枚,当然,只使用一枚直接总重1800kg的大型炸弹也是可以的。
不过这个设计被李思华否决了,只是作为一种特殊选项,她要求的,是使用4kg的子母弹,共有78枚小型炸弹被内置在炸弹载体,这样的面攻击,才有更大的威力,而且足以击破这个时代的一切坦克。
另外,它还装备了两门BK37型37mm机关炮,一挺MG81型7.62mm轻机枪(位于座舱后部),因此,即使不轰炸,对于地面的攻击能力也很强。
斯图卡就像一门会飞的火炮,具有大范围的作战能力和灵活的攻击性。
随着那种熟悉的尖利刺耳的警报声变得清晰,机群越来越近,李思华不由得微笑了起来,前世她可是看过无数的斯图卡攻击的视频。
当然,斯图卡的弱点是防御,它的一挺7.62mm机枪根本不足以挡住敌方战斗机的攻击。
而且,需要良好的视野,如果云层过低的时候,就很难使用,因为其最低的俯冲高度为800m,到了这个高度附近,飞机就必须拉起来了。
斯图卡著名的尖啸声,实际上来自于其安装的俯冲发声器,因为尖啸声能够对地面上的对手的心理,产生了严重的恫吓效应,可以增强攻击的震撼效果。
机群抵达演习场,李思华看到,大约12架轰炸机先是在空中水平地几乎排成了一行,然后第一架飞机转向俯冲,以几乎垂直的角度向下,然后是第二架、第三架……,第一架飞机投弹后拉起,从平飞再斜向上离开演习场,第二架跟随,每架飞机持续投弹,直到最后一架飞机。
整个过程的轨迹,大致是在空中,拉出了一个横放的有点斜的“U”
型。
演习场内爆炸声不断,尘土飞扬,烟尘飞起得非常高。
轰炸完毕,在现场,整个地面设置的目标已经面目全非,全部摧毁。
斯图卡在这个时代的摧毁力和精准的攻击能力,表露无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