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
这无疑增加了司法成本,维持一只庞大的民事侦缉队伍,自然是有不少成本的,不过李思华认为,账不能就这样简单地算。
通过这只队伍,党组织深入了基层,使之能够在人民中保持高度的形象,并将革命思想深入到最底层,同时保证了人民之间的公平公正,让社会风气积极向上,保护了所有弱小的利益和安全。
经济利益有损,但社会效益极大,这是值得的。
必须坚持和完善下去,形成不可动摇的有效机制。
同时对于民事侦缉队伍的内部监察,必须加强,一旦有发现徇私枉法的,就是最严重的反革命罪行。
她想起前世建国后,有几个历史时期,基层犯罪分子横行,少数地方出个门都担惊受怕,以至于最后用严打的运动来解决,她不希望这一世,还是出现这样的问题。
她更不希望,由于社会不公,强力者横行,导致很多群众满腹怨气,对党的领导嗤之以鼻。
在政府的几乎每一个部门,都设置了调查组,基本上保持13的同志,都在对具体工作的调查中,所有的研究和报告,都必须先有调查情况的汇报,然后才能出台,而经过调查、研究、方案到决策,才是被认可的科学的流程。
基础工作完善了,所以这一次李思华从一个更高的高度,向同志们阐述了她对于今后的一些战略问题的看法,影响最深远的无过于她对城乡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的阐述。
在一次高层干部会议上,李思华阐述了这方面的相关内容。
李思华说,同志们容易形成一种刻板的影响,也就是现代化就是城市化,不断地将人口吸纳入城市,就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向。
这是错误的。
现代城市依赖什么而生存?最根本的是制造业,用工业这个词太狭隘。
其它的主要功能,是教育、贸易(批发零售)、服务业。
其中服务业,是完全依赖城市人口规模的附生,而批发零售的贸易,则大部分也是依赖于城市人口的规模。
所以制造业的边界,本质上将限制城市人口规模的边界。
制造业有边界吗?当然有边界。
例如美国,经济学家们预计的制造业人口,最大规模大约是总就业人口的15%左右,因为制造业的产品不可能无限扩大生产,当有消费力的人都购买了,当然就无法再扩展销售,市场有限,所以总规模必然有限,这是浅显的道理。
中国的人口远比美国多,制造业是具备规模效应的,制造规模越大,单位产品需要的人数就越少,所以中国的制造业人口,也许到了总就业人口的10%,也就差不多了。
当然,战争时代是另外回事,特殊情况下,临时将总就业人口的40%转入军工为主的生产,都是可能的,美国现在就能,当我们建立新中国后,肯定更能够达到。
不过,在规划的时候,还是必须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设置。
中国的人口,正逐渐达到4亿人的规模,让我们假设一下,未来有10亿人,那么合理的规划可能是怎样的呢?
在人口平均年龄比较年轻的情况下,10亿总人口可能会有60%,即6亿劳动力,其它的是25%的青少年,以及15%的老人。
按照10%的制造业人口比例,那就是6000万人。
假设家庭比例是1户4口人,1个人带3个家属,则制造业人口带动了2.4亿人在城市,其实这已经有所高估,因为有些制造业会是在乡村的,我们这里先忽略。
请注意,这2.4亿人中已经包括了制造业人口家庭中,接受城市教育的青少年。
除了制造业人口,科技机构、批发零售的贸易(商业)、城市管理人员、未来城市各种新经济的人员、教育和医疗机构、文娱、建筑、金融等,即制造业以外需要的其它一切人员,我们给一个1:1的比例,即同样是6000万人,他们也带动整体2.4亿人在城市,这样城市的总量是4.8亿人,其实由于两类家属,本身会从事各种城市服务业和商贸业,这样的人口规模已经估测得很高了。
再加上乡村教育后,到城市接受高等教育或者其它事务的缘由进城,我们加上个零头,就可以得到非常粗略的5亿人口这个概念,即总人口的50%在城市是比较合理的。
其实50%都可能是高估的,因为制造业会由于科技而不断进步,今天的一个大鞋厂,需要1万人,而几十年之后,也许只需要1千人甚至更少。
制造业人口达到高峰后,必然不断减少。
西方的方法是,一方面将制造业人口转向“新兴”
行业,但这方面的转移是有限的,同样是因为科技进步,新行业需要的人口,必然少于过去旧行业需要的人口,科技攀爬高峰,难度越来越大,创造的新行业就业往往少于旧行业。
这是科学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