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苏琪南没有想到李思华对他的工作安排是这样的,这和他原来一门心思想参军当然不一样,但他知道,新的工作无疑非常重要,对组织非常关键。
所以虽然遗憾,但还是坚决地对李思华表示:“坚决服从命令!”
当天傍晚,太阳还没有落下去。
两艘船就抵达了淇澳岛,这比李思华原来计划的时间早了一些。
淇澳岛当时其实谈不上有码头,渔船主要利用南沙弯和东澳这两个向岛内凹进去的天然海湾地形停泊。
曹子卿早已安排了在南沙湾值守,他们看到两艘船后,立即在海滩上挥手示意,两艘船大致也只能航行到距离海滩100米左右,还是需要渔船接驳物资和人员。
李思华注意到大约有十几首渔船开始向汽轮划过来,这大概就是曹子卿他们初步搜集的渔船了。
很快她就看到了曹子卿所在的那一艘渔船,十几天没见,曹子卿也黑了不少,看身形还瘦削了一点,这些日子肯定比较辛苦。
曹子卿登上汽轮,两人对视一眼,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到这个时候,他们可以说自己的第一步计划彻底地完成了,自豪和骄傲的情绪回荡在两人胸中。
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同志们共同的征途,坚定向前!
曹子卿报告,他们已经在岛上一个山谷紧急搭建了一些临时仓库和窝棚,以及一些担架等运输器具。
条件还比较艰苦,例如原来的马车在他们没有大船的情况下无法运输到岛上,所以基本靠战士们自己的劳力。
李思华点点头,她知道最紧急的事情之一,就是建设码头,先建设能停泊这两艘500吨汽轮的码头,才能建立起近海航运。
之后才是扩建能够停泊2500吨海轮的正规码头。
李思华随船带来了一些洋灰(那个时代的水泥),就是准备用以建设临时码头的,不过还需要开山取石,石头加上洋灰才能建筑起稳定的堤坝。
当天晚上,十几艘渔船接驳了一趟又一趟。
战士们都成了苦力,不但要卸船,当渔船将物资运到岸上,还要肩扛手推,将物资运到仓库去,后面一个过程尤其辛苦,三百多号人,整整劳动了一个晚上,到凌晨才全部完成,大家都累得要死。
完成卸货后,两艘汽轮返回香港租赁的泊位,准备运输粮食、建材和其它一些生活物资。
刚上岸,李思华就安排苏琪南以及配和他的两位同志,去拜访苏家安排相应事宜。
深夜苏琪南回来向她汇报,事情很顺利。
苏家在淇澳岛留下的也不过有二十几口人,其实算不上什么“大族”
,不过因为家族里出了名人和大官(苏亿征),因此苏家在淇澳岛有着压倒性的影响力。
苏家做主的主要是几位老人,对于苏琪南这样“有出息”
的家族后生,自然是非常重视。
苏琪南不忘乡里,将华海航运引入淇澳岛,岛上的几百乡亲都能由此得利,他们当然欢迎。
苏琪南已经告诉他们,公司会雇佣岛上的全部劳力,以后他们不用再靠出海搏命打鱼,来维持生计。
公司还会建设码头,以后这里就是公司远洋航运的中转仓库和基地,也会作为海员家属们的暂时居留住所,都留在香港,成本太高嘛。
就连小孩子,公司都考虑好了,以后这里会建一所小学校,岛上家庭都可以免费入学。
一位苏家老人还笑着对苏琪南说,幸好你回来了,这下才放心了,这几天出没的陌生人,本来让他们很担心,淇澳岛以前遭过几次海盗袭扰,对于陌生人是比较警惕的。
淇澳岛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农地,90%面积都是山地,仅有的一点平地上,种田的话土壤极其贫瘠,收成极低,这也是这个岛,始终没有太多居民的缘故,居民主要都靠打鱼为生。
也因此谈不上什么收购土地,都是自然的海滩山林。
第二天早晨,李思华走出窝棚。
旁边的窝棚里清晰地传来战士们的呼噜声,李思华不由一笑,昨晚真是把他们累着了,今天上午需要修整。
观察着淇澳岛。
从苏琪南给她画的简陋地形图上看,淇澳岛非常像一只蝴蝶,整个岛就是由两片蝴蝶的大翅膀组成的,其中偏西北的左翅,相对适合人居,而偏东南的右翅则完全是山地,没有人烟。
从隐蔽的角度看,右翅比较适合在山中建设军事训练基地,而左翅适合建设成为航运基地和后勤基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