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140150(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想要缓和土地兼并导致的人地矛盾,就只能不断的将国土面积扩大,不断有新的土地提供给农民。

暹罗暂且不提,安南原本就出自华夏,一旦收回,南洋的采购成本就能直线下降。

以安南之粮,养西南之战,无疑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宋时其实也想去南洋,但是大魏这边千头万绪都要处理,贺章还在前线,江南的事情还没收尾,他的后方不能乱。

她只能看着陈渔先行一步下南洋!

自己则从泉州押送了一批物资给前线的镇远军以后,在三峡的军营里和贺章一起过了个年。

虽然天气一年比一年冷,但是镇远军也是从辽东那种能冻掉手脚的地方杀出来的,对于重庆的温度还能适应。

况且镇远军的军备都是宋时亲自过目,绝对没有任何弄虚作假的地方。

与之相对应的,自从镇远军守住了重庆天险,打出了只诛首恶的名号以后,整个四川简直乱成了一锅粥。

闯王一路被打的从北到南早已经是一支哀兵了,进入蜀地又和昔日友军大顺军对上,刚开始还气势如虹将大顺军逼出了成都,但是毕竟大顺军在蜀地经营也有数年,随后而来分散在蜀地大顺军纷纷“勤王”

双方打的不可开交。

而镇远军则以逸待劳,隔岸观火,过了个好年。

一开春,宋时又带着一群手下顺着长江往下,埋头继续扎进了江南。

随着沿海地区的开海,不管是出于赚钱还是出于极端天气的逼迫,下南洋的人会越来越多。

同时,海上贸易也会消耗大量的物资,大魏的供给也必须提升上去,想要在海外赚取更多的利益,自然要提供更多商品,以及给商品提供更多的附加值。

光是凭江南过去的那种家庭作坊,和简陋的手工业是完全不能支撑起宋时想要的规模。

宋时亲自去走访与徐光启并称为“南徐北王”

之称的大魏科学家徐光启,虽然对方已经年近70,但是毕竟人还在,一干著作也还在,还有一群徒子徒孙。

原本病重的身体,在宋时一剂青霉素下去,也迅速好转,宋时于是请对方出山去搭建新筹备中的理科学院。

在宋时祭出了汤若望这个大杀器后,徐光启如愿加入了理科学院筹备计划。

在大魏末年这个神奇的时间节点,东西方的文化看似毫无联系,其实早已交织融汇。

比如徐光启就是一位天主教徒,被利玛窦亲自发展的,而且与汤若望交往密切。

除了在数学上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以外,在农事上也颇有见地。

徐光启曾官至礼部尚书,还算名声在外,比较好找,但是宋时勉强记得的写《物理小识》的方以智是一个进士,写《天工开物》的宋应星则连进士都没考上,想要找到大抵只能看运气了。

不过等理科学院筹备好了,大概这些人才也会自动出现吧。

解决了理科学院的问题,宋时开始在江南各地“游山玩水”

江南地区却是和被打烂了的北方不同,被战乱波及的影响并不严重。

反而是宋时设定的官吏考核基建指标,导致江南地区的变化更大一些。

对于大魏来说,在小冰河时期,保住耕地红线和粮食供给是非常迫切的,但是从贸易层面来说,让江南种田,显然是不如养蚕收丝来的重要。

在有了六谷子、番薯、以及土豆这些海外异种后,粮食这根悬在大魏脖子上的缰绳稍微松了松。

当年改田为桑虽然疯狂,但是也是利之所驱。

一亩桑园的叶子,在养蚕时节就能卖出四五两的银钱,况且,桑树十分好养活,对于土地的要求并不高,相比种植水稻,天时的风险更低。

华夏地区养蚕、缫丝早已维持了四五千余年,尤其是江南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是丝户。

她们硬生生的通过改变蚕虫的生活环境

和饮食,一代代的将养蚕忙碌的时间与农忙时节相错开。

而养蚕的收益,不管是从生丝到成品的丝绸,都要远远大于种植水稻。

但总体来说养蚕行业基本上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正是这千千万万户的养蚕人,才支撑起了华夏垄断全球的丝绸行业。

宋时小时候养过蚕,但是她也不敢提自己对养蚕有什么心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都市之大仙尊祖狱医者无眠没人告诉我这不是游戏真千金有读心术[九零]我,纣王他弟,拉着道祖搞事业全球进化:我返祖了盘古!这个小青铜有点凶穿书女配只想和反派贴贴神仙们的团宠我能升级避难所我哥居然成神了斗罗之神级选择系统遮天之意在至高星际魔纹师魔法与万象卡牌系统我是哥斯拉之无限乱入娱乐圈里的泥石流我已不做大佬好多年我的修炼变质了漫游在影视世界快穿之这个反派是我家的快穿小妖精:腹黑男主,别过来!快穿女配艳光四射乡村教师马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