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一个人赌赢一次是运气,但每一次都能赢下牌桌上的筹码,这就不能用运气来解释了。
所以她能有今天这个成就,我一点都不感到意外,我一早就知道她一定会成功的。
——2014年怀特加西亚在全球银行业金融峰会上答记者问(编者注:怀特加西亚,现任Gordon&Stein执行总裁)】
坏消息来的如此之快,8月22日,格里芬要求所有正在度假的员工返回纽约。
约翰兰利立刻就从意大利飞回来,但交易团队的另一位成员海莉卡拉季奇却没有。
她接到的电话的时候声称她正准备攀登喜马拉雅山,手机信号很弱,随机很快就挂断了电话。
海莉拒绝回来这件事在格里芬这里已经不足以让他恼火了,他甚至连开除她的精力都没有了,因为格里芬正面临着一个无比恐怖的事实,就仿佛是潘多拉魔盒被打开,灾难霎那间席卷大地,他上百亿的债券在市场上忽然变得无人问津。
过去,ESF对冲基金靠买入和卖出债券之间的价差获利,而现在,他们再也找不到新的买家。
在八月最后一个周五,一天之内基金的损失就超过了六个亿,一周之内十五个亿凭空消失。
到了这个时候,格里芬已经没有更多的解决办法,他暂时还没想过靠跳楼来解决问题,他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去筹集资金,度过这一段难捱的时间,等危机过去,债券的价格上浮,基金说不定还能缓过一口气。
8月的最后一周,时间已经严峻到要按照秒来计算,ESF所有的高管尽数出动借钱,由于这家对冲基金过去几年发展的势头和庞大的资金量,这件事很快就已经传遍了全球财富圈,出于对接连不断的恐慌的担忧,客户陆续开始要求撤回资金。
而借钱的过程也并不顺利。
约翰兰利和格里芬的矛盾由来已久。
去年格里芬为了迅速扩张,把林奇证券在亚洲的客户名单几乎一扫而空,又在融资时排挤了林奇的渠道,转而与瑞士信贷和AG投资结盟。
这一系列操作直接惹火了兰利,也让永恒对冲基金在林奇集团内的信用几乎清零。
现在让兰利回头去向林奇的CEO马克西米求情,无异于自取其辱。
更有甚者,华尔街已经在传,兰利将重返林奇,接任固定收益部门主管。
AG投资自身此时也泥足深陷。
8月24日,这家一度被誉为全球第三大投行的机构遭遇信用危机,市场谣言称其准备申请破产保护,引发一场二次恐慌。
原本与永恒对冲基金共享俄债头寸的AG不得不连夜清盘以自保,反手将数十亿美元资产甩向市场,直接把自己的盟友也推入了火坑。
瑞士信贷直接拒绝了向基金提供资金的请求,理由很简单——
当前局势下,继续支持永恒基金无异于对其数千亿瑞士法郎离岸客户资金的不负责任。
瑞士作为全球资产避风港,这个时候正是热钱流进的时候,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动摇其金融体系根基。
8月25日,瑞士信贷董事会会议上甚至明确要求,在此轮危机结束之前,冻结对所有高风险基金的新增敞口。
凯文汉客一身疲惫地从苏黎世飞回纽约,空手而归。
早在8月23日当晚,格里芬本人就飞往奥马哈拜访全球最著名的投资公司——伯克希尔公司总裁沃伦诺特。
当格里芬还在银石投资的时候,他已经和沃伦诺特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沃伦诺特本人也是银石的重要股东之一,是全球最具有号召力的投资家,只要他愿意施以援手,带来的影响力足以让格里芬获得更多额援助,所以这一次会面之前,格里芬本来信心满满。
但遗憾的是,沃伦诺特告知格里芬,他并不想再涉足套利业务。
“我知道你手里的债券终将恢复价值。”
诺特耐心听完格里芬的陈述后说,“但我不会参与这种高风险业务了。
过去几年里,我对这种策略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
1998年以前,套利是全球最挣钱的投资,但1998年过后,所有人都目睹了这一业务的巨大风险,格里芬身体力行地给全球经济学家和金融从业者上了一课,现在,沃伦诺特为这些大型对冲基金的所作所为而感到担忧。
格里芬第二个去找的就是他的老东家银石投资。
一直以来,永恒对冲基金和银石投资的关系都很微妙,基金会好几位合伙人包括老板都来自银石,高层至少有三分之一都是银石投资的老员工,尽管两家机构在市场的竞争激烈,但极高的业务重叠性和员工结构让格里芬相信,如果他把业务低价卖给银石,对方一定会心动,毕竟他们曾经“血脉相连”
。
也如他所料,银石投资现任CEO埃迪展现出了一定的兴趣。
“我可以考虑注资,前提是你们基金能活下来。”
埃迪斯通将文件合上,靠在办公椅上,神色审慎,“Griffy,按照你说的,永恒对冲基金目前的亏损已经高达27亿,如果在九月之前,你们可以从各方筹集到10亿资金,那我会给你5个亿。”
这对于格里芬来说似乎是个好消息,因为终于有一家大机构松口愿意给他帮助,但问题是他如何能拿到另外10个亿。
而且,情况并没有变得更好,26号之后,全球各国在俄罗斯的惊吓下都停止了发行债券,连最小的投资机构都不敢再投资,债券价差继续暴跌,基金仍以每天数亿的程度在亏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