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1907年2月,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主要人员: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等)在东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被看作中国现代戏剧的开端。
此后,在春柳社、新剧同志会(陆镜若发起)、春阳社(主要成员:王钟声、任天知等)、进化团(任天知主持、中国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的努力下,新剧(彼时又称“文明戏”
)由国外演到国内,逐步具有了全国性的影响。
左:“春柳社”
演出《家庭恩怨记》剧照1912.4
右:北京人艺、国家话剧院等排演话剧《寻找“春柳社”
》2007.5
“五四”
时期的中国现代戏剧
(1)、《新青年》展开“旧剧评议”
,大量引进外国戏剧资源(如1918年4卷“易卜生专号”
);1920、1921年,上海民众戏剧社、上海戏剧协社相继成立
周作人:旧戏“多含原始的宗教的分子”
,是“野蛮戏”
;
钱玄同:旧戏具有“戏子打脸之离奇”
以及追求“大团圆”
结局的非现实主义创作倾向;
洪深:提倡“把戏剧做传播思想,组织社会,改善人生的工具”
;
傅斯年:提倡现实主义的戏剧,要求戏剧“在当今社会里”
取材,表现“我们每日的生活”
,描写“平常”
的普通人,并打破传统的“大团圆”
主义,如实地揭示现实本来面目;
鲁迅:“要建设西洋式的新剧,要高扬戏剧到真的文学底地位,要以白话来兴散文剧。”
(2)、北京大学同时开设“西洋戏剧”
和“中国戏曲”
课程,标志着另一种选择
1926年秋,徐志摩主持的北京《晨报》副刊创办《剧刊》,提倡“国剧运动”
,“从整理与利用旧戏入手”
去建立“中国新剧”
;发扬传统戏曲“目的在于娱乐”
的“纯粹艺术”
倾向,反对“利用艺术去纠正人心,改善生活”
的易卜生式的社会问题局,提出要糅合东、西方戏剧特点,“在‘写意的’与‘写实的’两峰间,架起一座桥梁”
。
早期的话剧创作
田汉(1898-1968):早期代表作有《梵峨嶙与蔷薇》《咖啡店之一夜》《湖上的悲剧》《南归》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