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三章海派文学 刘呐鸥 施蛰存 穆时英(第1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知识回顾:1930年代的文学格局

01、左翼文学:文学中心由北京向上海转移、文艺大众化、文学功能社会化、文学观念现代化;

02、京派文学:学院派、乡土性、积极的怀旧气息、抗战后消散;

03、海派文学:与北京截然不同的城市品格、造就截然不同的文学品格

一、“海派文学”

概述

中国现代消费文化环境的形成,集中表现在30年代的上海。

在这之前,上海外滩的改造,工商经贸的世界化、现代化带动了南京路为代表的四大公司百货业、游乐业、大光明电影院、百乐门舞厅的消费方式,四马路口现代书报业、出版业的发达,现代印刷厂的滚筒飞转,给海派文学带来新的契机。

从接近市民这点看,它们是接续着鸳鸯蝴蝶派的文学商业性传统再来突围,白话小说度过了它的先锋时期,开始向通俗层面回落。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四大公司”

:第一百货商店、永安百货商场、上海第一食品商店、上海时装公司

1、30年代以前的“初期海派文学”

(1)、新文学的世俗化(内容生活化)、商业化(迎合大众读者)

(2)、过渡性地描写都市(认识尚为肤浅、现代文明体验不足而颓废放荡有余)

(3)、首次提出“都市男女”

这一海派主题(“□□小说”

、“新式的□□小说”

(4)、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表现上海追新猎奇的风貌,输入各种外国文学新潮)

张资平海派□□小说叶灵凤感伤恋情小说

01、“先锋意识”

与“通俗文学”

齐头并进

02、□□之外,兼具了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

03、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最早推行者之一

04、代表作《女娲氏之遗孽》《菊子夫人》《鸠绿梅》《红的天使》《紫丁香》

2、30年代以后的“第二代海派”

——“新感觉派”

(1)、1924年,围绕东京《文艺时代》杂志聚集起部分作家,如横光利一、片冈铁兵、池谷信三郎、川端康成等,称为“日本新感觉派”

1927年基本消散。

(2)、1928年,一批中国作家开始仿效日本新感觉派,在《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杂志上活跃。

尤其是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

(3)、1931年,施蛰存发表了《在巴黎大戏院》和《魔道》后,左翼批评家楼适夷撰《施蛰存的新感觉主义》称:“比较涉猎了些日本文学的我,在这儿很清晰地窥见了新感觉主义文学的面影。”

日本“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出现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在1920年爆发了经济危机,1923年又发生了关东大地震。

社会上蔓延着虚无和绝望的思想和及时行乐的风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淑妃大佬女配她超有钱[快穿]高能预警!空降奶包炸翻豪门武极天下机械炼金术士降维碾压[快穿]你不要太可爱不能修仙的我只有去培育魂宠了北宋大表哥五师妹穿成男主的夫子后炼狱艺术家魔帝归来当女婿奋斗在修真界把惊悚游戏玩成修罗场[无限]帝妃她富敌三界我在低武世界得道成仙重生逆袭:高冷总裁暖心爱自恋BOSS:小秘她只想搞钱海兰萨领主快穿系统之宿主是个戏精三爷宠妻甜蜜蜜我想当巨星大国重器[快穿]当我绑定三次元论坛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