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左联与左翼文化运动的后续影响
按照□□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1935年底左联解散,到1936年秋,左翼文化团体已经全部解散,加入各种文化界统一战线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左翼文化人或投入抗战文艺运动,或直接奔赴抗战前线。
(1)、输送大量人才:红军到达陕北后,最早奔赴陕北的著名文化人丁玲是原左联的党团书记。
全面抗战爆发后,左联和左翼文艺界人士纷纷奔向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奔向大后方,成为陕甘宁、晋察冀等边区政府和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武汉、重庆等地文化机构、文化组织大批精英人才的主要来源。
(2)、创作大批进步文艺经典:抗战早期,创作了《放下你的鞭子》《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等抗日爱国曲、剧。
全面抗战爆发后,上海左翼文艺界组成了13支救亡演剧队到全国去巡演。
(3)、宣传共产党的政策与主张:抗战期间,以原左联成员为主的文艺家有力地揭露了各种投降论、速胜论、假抗日、真摩擦的主张和说法;记载了人民群众抗日的坚定决心和浴血奋战的事迹。
解放战争期间对国统区广泛宣传了党的政策,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新中国成立后,在领导新中国文化建设中同样发挥了引领作用。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
……这支生力军在社会科学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中,不论在哲学方面,在经济学方面,在政治学方面,在军事学方面,在历史学方面,在文学方面,在艺术方面(不论是戏剧,是电影,是音乐,是雕刻,是绘画),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20年来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
其声势之浩大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
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
——《新民主主义论》1940
“我们现在有两支军队。
一支是朱总司令率领的拿枪杆子的军队,一支是鲁总司令率领的拿笔杆子的军队。”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
拓展阅读——“筹备组织‘左联’始末”
“左联”
筹备小组成员,据我记忆,一共十二个人,即鲁迅、郑伯奇、冯乃超、彭康、阳翰笙、钱杏邨、蒋光慈、戴平万、洪灵菲、柔石、冯雪峰和我。
十二人中,除鲁迅和郑伯奇外,都是党员。
我记得我参加党召集的第一次筹备会议,是在一九二九年十月中旬(“双十节”
之后不久),地点是在北四川路有轨电车终点站附近的“公啡”
咖啡馆二楼,参加的人共有十一个,即筹备小组的十个党员和潘汉年。
这次会,主要由潘汉年传达中央主张停止文艺界“内战”
,组成包括鲁迅在内的“左联”
的意义,并且也讲了一些反对宗派主义、关门主义的话。
中央并指定这个小组的任务是,尽快拟出两个文件:一、拟出“左联”
发起人名单;二、起草“左联”
纲领。
除了这两个文件外,还有一个组织关系的草案,这就是“左联”
的组织机构、内部分工,以及和国内各地、国外进步作家组织联系之类的问题。
上海所有的进步作家联合起来组成“左联”
,鲁迅是旗手,是盟主,这是没有问题的,但也讨论过用什么名义的问题。
有人建议叫委员长,有人建议叫书记长,当把这些方案向鲁迅汇报时,他坚决不同意。
他说他可以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尽力多做,但他不喜欢委员长之类的名义。
因此可以说,“左联”
实行了集体领导,它的组织,只有一个执行委员会。
同时,我们和鲁迅也讲明,他是我们的领导人,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得到他的同意,他虽然没有用明确的语言表示,事实上是同意了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