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刘钦不语,手指在桌上轻轻敲着,显然委决不下。
从两个月前,夏人就从郧阳出发,进逼襄阳,其意图自然是吸引秦良弼主力南下,他们好打通东进之路,速去救援河北。
夏人的意图显而易见,摆在当时刘钦面前的便是两个选择:要么分兵去守湖广,要么对南路夏人置之不理,调集全部兵力去打狄庆。
他当然选择后者。
夏人分兵,偏在这时候去打襄阳,就是怕他调集主力在北面同他们会战,真将秦良弼调到南边,岂不正中他们下怀?
夏人怕什么,他就要做什么,只要能歼灭狄庆一部,整个长江以北,迟早尽入囊中。
如今河南已经光复,一个襄阳,能左右什么局势?以此地城池之坚,守住不难,有北面以攻代守,夏人也不可能将全部精锐都投到这里。
可落到实处,没有这么简单。
秦远志负责此地的城守,第一个月尚能支持,从第二个月开始,频频向他求援。
刘钦知道他的难处,却也有别的苦衷。
京营尚有兵马,自然可以派去,但千里驰援,人食粮、马食稿草,所费尚能开销,可为着运送大军所需的粮草辎重,所费民兵与派去的兵马人数相当,这样额外一笔开销,朝廷实在是拿不出了。
去年南边缺粮,今年北面又降霜,从四川运出的粮食,相当一部分都运往了河南,逼士绅吐出的粮食,则大多充作秦良弼、陆宁远两军的军需。
多亏了陆宁远一早就在凤阳一带屯田,无仗可打时士卒往往下地耕种,自给自足,填了一部分缺口,不然就是同狄庆作战的军粮,刘钦怕是都掏不出来。
计议已定,襄阳其实就已经算是被朝廷放弃了。
他不能给秦远志调一兵一卒,只能走水路运送金银给他,要他犒赏将士。
为了防备夏人绕过襄阳,他也没敢轻动江陵、江夏两地的驻军,只让他们按兵于此,小心戒备。
虽则如此,他却给秦远志下了一道诏书,严旨要他无论如何死守襄阳,绝不容此地有失。
不给草吃,后面却用鞭子猛抽。
从半个月前,襄阳已经几乎不再有求援的急报发来,再收到秦远志的消息,竟然就是他的死讯,竟是刚烈如此。
从前他早在心里给此人下了评判,秦远志将门之裔,然而却是中人之姿,可用却不堪大用,早年是膏粱子弟,中道从军,败多胜少。
他对此人,既不像对秦良弼那样羁縻笼络,也不像对熊文寿一般恩威并施,更不可能待他如待陆宁远一般信重,从始至终,他都没将此人放在眼睛里过。
让他死守襄阳,只是让他牵制住这一路夏人而已,对他的要求,也是别拖现在北面的秦、陆二人后腿,俟他身死,今日方才有几分动容。
他坚守两月,不见朝廷一兵一卒,今日战死,却也是力战而死,不论如何,也是条响铮铮的好汉。
送来的军报上写,他临死之前,以手蘸着自己身上的血,在地上歪歪扭扭写下“长安”
两字,最后一个笔划写完,方才毙命。
他和刘钦一样,生在长安、长在长安,却再也没回去过。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所想的究竟是对朝廷的怨恨、对死亡的恐惧,还是那个他始终没能回去的故乡?
刘钦心肠软了一瞬,但马上便想:他死之后,丘崇俭守得住么?
似乎看出他的疑虑,兵部官员从袖子里拿出准备好的章奏,上面详细记述了从襄阳送来的城守始末,尤其是丘崇俭守城的部分。
刘钦一一看去,又读过秦远志的遗表,终于把决心下定。
“加丘崇俭为湖广总督,江陵、江夏等地兵马报朝廷允准后可以由他调度。
襄阳若破,提头来见!
另外,蜀中吴宗义已经到广元了罢?要他进军汉中,逼到夏人脸上,看他们回不回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