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江梨几乎每天都守在厂里盯着工人们操作机器,看着一个个零部件从组装流水线上下来,变成泛着黄铜光泽的打火机,等做过测试后,她拿起一个成品,随着拇指按下去,一声“叮——”
的脆响传来,虽然和原版相比,声音不够悦耳,江梨已经十分满意。
她特地把打火机放在风扇旁边,防火罩的设计也让它经受住了急风的考验,火苗没灭。
第一批成品出来后,江梨没有听他哥的建议,先试产一批,而是让工人以目前设备能达到的2500个的日产能,顶格生产。
看着每天两千多个打火机从流水线上下来,被装件一个个包装箱里,江梨树心中开始着急起来,嘴角都起了大燎泡。
他现在也被他妹逼得从厂里停薪留职出来,帮着她管理打火机厂,亲眼看着江梨把几十万的钱投进去,那边部份原材料和零配件的加工费都还没有结算,这边江梨又开动了第二条生产线,到处给慎州厂子和作坊下订单,要生产塑料打火机的零配件,等那些零配件一到,这边又要找工人来组装。
投入的钱还没收回来,这边待结帐款却不断增加,江梨树怎么能不替她着急。
江梨也急,她这边只见出钱,没见进钱的,等生产产品稳定,她才放心把这块交给她大哥,自己开始跑销售了。
她利用的还是原有内衣的销售渠道,给那些各地的供销员发打火机样品,金属打火机成本在0.95元左右,塑料打火机是0.3元,这些成本都包含了设备折旧费和人工等费用,她给金属打火机订的价格是10元,塑料打火机1元。
这两款防风打火机的性价比远高于现在市面上同价位的国产和各种仿制打火机,虽然塑料打火机较为简陋,但压电陶瓷点火装置和防火罩的设计,让它身价倍增。
江梨觉得,这主要得益于陆勉的工艺简化设计,不仅保留了打火机主要功能,也大大节省了成本,在第一批打火机试产成功后,她信守承诺,直接把后面的两千元打给了陆勉。
陆勉也十分惊喜,他只花费了几天时间研究设计,来了两趟慎州帮忙指导设计投产,竟能得到这么丰厚的回报,这也让他对现在工作有了想法,不甘心于日后几十年继续守着厂子领着微薄的工资。
后来在‘下海’大潮来临的时候,他果断放弃了铁饭碗,被私营企业高薪聘请去做了技术总工。
江梨自从把两款打火机的样品发出去后,无一例外,纷纷接到了那些供销员的订单,特别是塑料打火机,有个专跑义乌市场的供销员,直接下了五万个打火机的订单,这可算挺有魄力了,主要是江梨沿用内衣的销售策略,同意他先付订金,货到再结尾款,而且卖不掉可以退货。
而这个供销员之所以直接下了这么大量的订单,除了塑料打火机的质量得到了他的认可,也是出于他对义乌市场的进货能力有所了解,更加上前车之鉴,他担心下手晚了,江梨这边产量跟不上,他会眼睁睁看着别人把这钱给赚走了。
除了义乌这个供销员,还有一个专门跑东北的供销员,他是正好回乡时,在江梨饭店发现了这两款打火机,打听到正是苍平本地的产品,直接找上江梨,也下了两万个打火机的订单,这两万个,里面一万九千个都是塑料打火机,另外一千个才是金属打火机。
江梨树之前还担心打火机的销量,她妹妹还没发力,这边光是原渠道上发过来的订单,就已经让打火机厂生产有些捉襟见肘了。
还好现在订量都集中在塑料打火机上,这个产能是可以无限提高的,各个零配件厂供货充足,只要多找些人手组装,日产量几万个都可以,不像金属打火机,受设备产能所限,除了再购进新设备,否则产能再也提高不了。
附近村子里的年轻妇人和小伙子,经过简单考核,抢着来厂里干组装,有些甚至还要托亲戚说情,江梨树每天都遇到上门来问,可不可以来干活的。
他在打火机厂旁边另搭建了一幢简易房屋,摆上几条长桌,桌上摆满了零配件,旁边围着的都是干组装的零工,三人组队日均组装4500到6000个,单人人工成本在0.002元,他们每个人每天可以分到3到4元左右,一个月就能有九十到一百多。
这对除种地外没有其他收入的农村人员来说,是很大的一笔收入,甚至是城镇居民,如果是闲赋在家里的,也都会想来接这个零工做的。
江梨树每天要盯着金属打火机那边的生产,又要盯着塑料打火机这边的组装,忙得焦头烂额,终于他受不了,也把自己婆娘拖下水,让她把工作辞了过来帮忙。
江父现在对于子女一个个把铁饭碗扔了的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知道女儿投了他几辈子挣不回来的钱在打火机上面,亏个零头,都能抵得上他一辈子工资,现在最重要的是先把这本钱挣回来。
他原先想的就是不能让这胆子大到冒烟的女儿把钱亏了,没想到打火机销量这么好,他又心生希冀,想着不会又给赚回来十几万吧?
只能说江父还是不敢想。
江梨在厂子里接了电话线,现在大嫂的表妹专门负责接电话,记录各地订货要求和回答各种咨询。
江梨把打火机生产这一块交给大哥夫妻俩,她则‘不务正业’,去苍平县附近各个村镇认亲戚去了。
金属打火机生产出来后,江梨第一时间也发给了王宏利,他已经离开国内,暂时还没能接到他的回复,江梨现在的认亲戚,专门就是去认那些华侨‘亲戚’的。
她先打听哪个地方有华侨回来,再通过七拐八拐的关系,过去参加他们团圆宴、祭祖、建祠堂、修庙宇的酒席。
当然还要带上她自己产的打火机。
这些华侨,有些是做服装和皮革加工批发的、有些是开杂货店的、还有开餐馆和食品加工的,主要以欧洲和东南亚地区居多。
江梨这个‘远亲’只要到了现场,总是有办法和他们套上关系。
江梨听二嫂说起,她作坊所在的那个贫困县,下面有个郑姓为主的村子,出了最多的华侨,当年估计是一起出去的,前不久纷纷捐钱给村子建郑氏祠堂,最近祠堂落成,他们都要回乡参加落成仪式,据说远到外省的郑氏族人都通知到了,都要回来参观吃席。
江梨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二嫂管的作坊正好有郑氏工人,江梨就通过他的关系也弄到了村里的一份请柬,当日就去参加郑氏祠堂落成仪式。
她到的时候,郑氏族人也出面热情地接待了她,毕竟江梨也在捐款名单里,她一次捐了五百,是除华侨外捐得最多的人了,多到村里人不在意她到底是姓什么的,是哪一字辈的后代子孙。
那日除了热闹的舞龙舞狮仪式,还有酒桌上交杯换盏的叙旧忆往昔,这次的酒宴,让村里的那些年轻人心思浮动,也想着想办法出去淘金。
江梨也是有所收获,她带过去的打火机,果然引起那些华侨的兴趣,这些华侨里面虽然没有什么大商人,能在陌生的异国他乡立住脚,他们绝对是有一定眼光和能力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