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即便如此,一家人也开心,总算有自己的宅子了。
徐二鹏是个很务实的人,他四月拿到拿到的几个月的润笔费一共五十多两,全部留着不动,就怕出什么意外,到时候支应不出去。
因此书坊开业一个月,妙真家里也没有请别的下人,每日饭食都是梅氏和丰娘一起准备的,妙真帮忙在灶膛烧火。
她爹也用省下来的钱买了不少雕版,初入这行,慢慢开始才知道,除非新书请人刻,有一些旧书其实都已经有雕好的木版,便宜还好用。
一款雕版印工可以印上千次到万次,所以前期投资雕版上还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不,七月马上就是中元节了,佛教各种经典他都刊印出来,有竹纸版本这种最便宜的,也会带雕画用棉纸板的会稍微贵一些。
往年一年拼命写,最多也不过百来两银子,这次不过从五月卖到八月,就已然赚了一百多两了。
赚了钱后,徐二鹏也不吝啬,帮家里买了一个灶上丫头叫芋香的,花了六两银子,又跟梅氏添了两个丫头金钗银环,这两个都是三两五钱银子,再有妙真身边也买了两个丫头小喜、小桃,俱是三两五钱的。
如此方有了小户人家的样子,梅氏每日只用带坚哥就好,粗活细活都有人做。
妙真一个现代人,有下人专门贴身服侍还不习惯,但很快也腐败了,小喜和小桃年纪都比她大两岁,会梳头洗衣服,帮忙端茶递水,如今一来,她也节省不少时间专门研读医书。
徐二鹏一直也在观察女儿,见她即便没去余秀才那里读书,也依旧每日练字读书,还把自己让她背的《妇人良方大全》《丹溪心法》《拔萃方》都大致能够背下五成,这才觉得女儿有毅力,愿意为她寻一良师。
在他看来,人都各自有活法,如果家贫,就学些针黹女红,也算是一门手艺活,这在苏州也吃香。
如果小有家资,那选择性就多了,可以多学些别人没有的东西。
自然,读书针黹也不能忘却。
就像他写话本子有天赋,但也不能就一辈子指望这个。
这样即便他不写书了,有秀才的身份帮人写状纸、开馆都是可以的,甚至买几亩薄田,还能免税,怎么样都能过活。
所以,他希望女儿能够把女红学问做好,再习一门医术,东边不亮西边亮。
故而,买丫头剩下来的钱,他没有添置家具,而是帮妙真在仇娘子开的女学里读书,一年十两的束脩,是余秀才那里十倍不止。
但是听闻那仇娘子会教六艺,还会教规矩,也算值得了。
再有他们夫妻帮妙真做了一套新衣裳,又让梅举人带着去拜师,一起去了本府名医陶定国府上,陶定国之父也是名医,尤其擅长伤寒科,其妻茹氏也是出自名医世家,擅长女科。
茹氏原本是不答应的,这明代学医,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家族世代为医,即便三吴和安徽的女医,都是家族亲属教授,约莫有七成的女医都是家学渊源,茹氏的侄女就跟着她在学,还有一种则是自学成才,很多是文人科举不成,自学成医的也有,但这样的人不过一二成。
只是茹氏见到妙真时,见她言谈伶俐,眼眸清亮,不禁问起:“你可读过书?”
“已经读过两年半了,后来我说我想学女科,为我娘亲治病,也是为我们女子争气。
好些医婆药婆不会把脉,不会开方,只会购置丸药糊弄病人,让天下人愈发觉得女医不入流。
故而爹爹买回来的《难经》《脉诀》《素问》回来,我也通晓其义,只求夫人多教我。”
妙真道。
茹氏见她这般说,也有意要考较一番:“诸风掉眩,主什么?”
妙真脱口而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灵枢》中胞中疾病是什么?”
“是石瘕。”
在一旁的梅氏见女儿回答问题,自己的心都吊在嗓子眼上,亏得女儿回答了两道都对了,但茹氏继续问:“寒厥主症是什么?”
妙真笑道:“是四肢逆冷。”
“若是治疗六腑的咳病当取哪儿?”
“当取合穴。”
正当妙真以为茹氏还要问时,却见茹氏笑道:“你怕不怕下针,怕不怕吃苦?”
妙真迅速摇头:“不怕。”
她知晓茹氏这般问就是要收她为徒了,果然,茹氏对梅氏道:“你们徐门养了一位好女子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