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十八章 农场优越(第1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当时的农场,大多有个前缀,叫国有农场,也就是说它们属于国家所有,因此农场里面的农民不叫农民,而是叫工人,属于单位工作人员。

与青树大队相邻,就是一个农场,叫做建新农场。

属于省里直管,自成体系,有自己的田地山林,还有自己的学校、医院、工厂,住的是集体宿舍,吃得是国家供应粮。

在电影院出现的时候,他还建成了自己的电影院,记忆中可能比县城的电影院建设的还早。

第一次到电影院看电影,就是到建新农场看的,大约十一二岁的样子,得到了父亲的支持,给了五块钱买电影票,为此走了十几里山路。

在此之前,看得都是露天电影,公社有专门的放映人员,骑着自行车,载着放映设备。

架好设备,接通电源,前后有两个轮子转动,带动胶卷映射出画面。

一般都在到大队部放映,每当此时,无论大人小孩,无论白天多么辛苦,都会带着自家的小凳,远远赶来,围坐电影机旁,看得津津有味。

露天电影在改革开放之后还存在的很长一段时间,不过这时候已经变成有偿服务,是要花钱才能请到放映员的,许多生产队都请过放映队,有些人家里面办喜事,也会请放映队。

农村没有通电之前,这样的电影,是可以通过手摇的方式放映的,尽管小但我依稀仍有些印象。

两个转轮一束光,一块幕布一个画面,就是露天电影的记忆,或许也是一个年代的记忆,这样的简捷图案,已经成为电影的标志。

建新农场可能与其它农场有些不同,因为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劳改农场,小时候就听说农场工人都是劳改犯,来自全国各地,在这里接受劳动改造。

现在了解到了一些历史,才知道不是劳改犯,而是被划为“右派”

的干部或者知识分子。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中,其中的一位国家领导人,就曾经在新建农场劳动过几年。

在我考上初中之后,父亲特地给我和姐姐各买了一辆自行车,就读的初中远在乡所在地,路途遥远,有自行车才方便上学放学。

有了自行车之后,去外婆家也不用走路了。

每当去学校或者是去外婆家,都要穿过建新农场。

农场范围很大,偏远的地方,是像青年塘一样的平房,这里的居民大都和我们一样,有大量的农田山地,主要是在田地里劳作,不过他们不叫农民,而是叫农场工人。

农场中心,则是一幢幢四五层的楼房,这里人就有了明显不同,要么是工厂里上班的工人,要么是坐办公室的国家干部。

穿着讲究,一身衣服看起来鲜艳亮丽,难见破洞和补丁,脚上长年四季都穿着袜子和鞋。

他们的生活条件明显优于附近山民,山民身上永远都是自家缝制的粗布衣服,永远有几层补丁,永远有几个破洞,哪怕是小学里的老师,身上的衣服也只是没有破洞,补丁一样存在,而且大多是层层缝制。

山民的小孩就更显穿着邋遢,别说破洞补丁褶皱,更是时常一身尘土,裤腿之上始终粘满泥点,夏天始终是一双赤脚,冬天鞋子上始终有个小洞,露出大脚趾头昂扬,袜子不但破,还有一层厚厚的污垢。

非经历那个时代,非穿过胶鞋,可能想像不出袜底那层厚厚的污垢,是什么样子。

和着了脚汗、鞋底的胶、灰尘,冬天烤火,架在“火笼”

,散发出来的味道,能把一屋子的人薰倒。

胶鞋在那个年代还有另一种称呼,叫作解放鞋,与解放军的胶鞋样式完全一样,所以才有这种叫法,不管大人小孩,不管男女老少,不管晴雨寒冬,不管劳作休闲,都是这样一双解放鞋。

宽裕一点的家庭有两双换洗,多数人只有一人一双,非到破得不能再破,是不会买新鞋的,即使买了新鞋,旧的解放鞋也不会丢掉,还会补丁接着补丁,一层层缝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三爷宠妻甜蜜蜜极品赘婿我有个大侠梦武极天下在豪门系列文当对照组穿越后她被迫成为首辅基建在原始高门主母穿成豪门女配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快穿之炮灰女配又黑化了农夫凶猛我用阴阳师颠覆火影殿下请自重,权臣她是俏红妆来自律师A的致命吸引我能看到生死簿宅在随身世界团宠小福女:娇娇包带全家致富强穿七零:军哥和空间让我躺赢了逃婚后,我成了女将军我穿成了腹黑狼崽子的丑娘武极神话要修仙就上一百层魔王大人很烦恼蜜宠官宣:总裁的撩妻日常重生在夫君登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