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长江北岸的船只基本都被国民政府收缴或销毁了,共产党要想收集更多的船只,就必须扩大搜索范围。
果然,春节刚过,收缴木船的告示就从长江北岸贴到了淮河流域。
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明确宣布:船工及其家庭的生活,由部队按制度供给,船工每天发粮l千克,家属大人1.5千克,6岁以下小孩6两;伤者给予治疗,工资照发;残废者跟部队人员一样,发给荣军证;牺牲者,给予抚恤,安置其家属;船打坏了,坏多少赔多少。
上船民工还每人发给一套衣帽和毛巾、肥皂等日用品。
苏北支前委员会对所征集的船只进行登记编组,发放执照,规定参与渡江作战的船只均按运粮船只工资供给,并要求船上的妇女小孩由各分区“妥为安插”
。
宣传归宣传,但船是渔民的命根子,让他们把渔船贡献出来,还要上前线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摆渡,这在国民政府时期就曾出现过。
结果是渔民把船藏的藏,沉的沉,最后,连人也销声匿迹了。
同样的问题现在又摆到了共产党人面前。
眼下奇了怪了,原先常在一起吹牛唠嗑的老战友忽然之间人间蒸发了。
地方政府和部队的宣传人员决定分头做工作,先重点突破,然后再依靠群众全面开花。
他们深入群众调研走访,通过阶级诉苦、帮贫扶困、政策承诺,尤其是做好码头上一些有影响的渔民的工作效果非常显著。
这天晚上,两个军人和一个政府人员来到陈长波家。
两个军人,一个瘦长脸、高个子军人模样的人和一个十几岁的小战士,可能是警卫或是干事之类的人员。
政府人员向旁边的军官耳语了几句,军官模样的人听后点了点头,然后,热情地对晓风的奶奶说:“大姐,你好,打扰你了。”
奶奶有点拘谨地让客人坐下:“没事的,你们坐。”
那个当头的军人对奶奶说:“大姐,你家的情况我们了解,你们是抗日的英雄家庭,我们都很敬重你们。
别担心,我们不是来问你要人要船的,你对这儿的情况熟,我们是来向你了解情况的。”
奶奶的神情稍稍放松,不过来人的目的她心里有数,知道他们想知道什么。
果然,政府人员也不遮遮掩掩,便开门见山地说明了来意:渡江战役即将打响,部队缺少大量的战船。
然后,他们再向奶奶耐心地解释党的政策,说这次征缴船只意义特别重大,关系到解放战争的胜败,关系到咱们国家的未来,百姓的未来。
其次,政府还保证,所有征缴船只都详细登记,办理完整手续,保证有借有还,如有损毁一定按价赔偿。
另外,征船期间家人生活均有相应补助。
如愿意随船为军队服务另算劳务费用。
对于积极分子,还要颁发荣誉证书,解放后,人民一定不会亏待大家的。
来人最后说道:“大姐是老地根了,希望能帮政府提供一些渡船的信息,人民的支持是我们解放战争胜利的保障,我们离不开你们。
那我们就不多打扰了,我们再到别的地方看看。”
对于这些宣传,奶奶从告示上早已了解,只是宣传和实际兑现不知会有多大差距。
她只是低头连连应诺,除此以外就是沉默。
三个人刚走到屋外,那个政府人员又折回头来。
他走到奶奶身边悄声说道:“你家的那条渡船呢?可以借给给他们用的,你不用有顾虑,政府担保,绝不会让你吃亏的。”
说着他又拿出了协议:“你看,这是协议。
用了你的船,以后你就靠这协议到政府去领取相关费用。
如果你要不放心,我们可以提前预支部分费用给你,你看,这是十个大子。”
这时躲在里间的陈长波突然出来了,问道:“妈,渡江战役算不算给爸爸和爷爷报仇?”
看到屋里又多了一个十几岁的少年,门口的那个军官也折了回来。
他一只手拉住长波的手,另一只手抚摸着他的头,操作浓重的湖南口音语重心长地说:“家里还有一个小宝贝呀。
我来告诉你,这不是一回事,但从某种意义上也算是,都是为解放全中国而战斗。”
“是啊,现在的确是最困难时期,没你们的帮助不行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