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老臣们多数温吞,要等倭皇回牒;武将主杀,说东夷沆瀣一气,提议彻查理藩院中的所有东夷小国,不如直接借此事为由,率兵去平了虾夷几国。
太和殿上又嚷成了好几派。
这事儿十天前已经议过一回了,说不出什么花儿来了。
文臣思虑重,武将莽夫多,嚷着嚷着,文帝听烦了,一挥袖示意礼官唱肃静。
可他这一挥手,长袖带住了龙案上铺的金黄绣布,竟连累桌边摆的钩笔架、御笔、镇纸滚了一地,乒铃乓啷几声狠狠砸在玉阶上,在顶高屋阔的殿中极刺耳,回音半晌不绝。
有太监立刻跪下,膝行着去捡。
太和殿上一下子鸦雀无声,立刻呼啦啦跪倒了一片,伏地山呼道:“皇上息怒!”
年轻臣子胆儿小的,竟哆嗦了起来。
文帝先是愕然,随即失笑,索性不解释了,道:“继续说。”
前头的老臣都垂低了眼,竟不吭声了。
文臣不吭声,连刚才满口要请兵去平叛的武将们也不说话了。
只有殿后首站着的几位新臣仍旧慷慨激昂地讲着,都是饱学之士,引古论今,从国家大义一路讲到了幕府野心,言如针刀,刺得很准。
分明是几个肩不足一掌厚的文人,浑身却都披了铠甲似的,仿佛君王一声令下,就能冲上前抛头颅洒热血去。
——哪儿冒出来的这几个莽脾气?
文帝打了个恍儿,没想起来。
他学先祖设日朝会,每天勤恳上朝,十年里不敢怠政一日。
又怕这殿上站的人少了,叫他闭目塞听,便让京官四品以上的全来参加朝会。
人太多了,站在最后头那两排的面孔就记不清了。
清早日光不盛,擦着挑檐斜射入殿里,只能照亮殿尾那半边。
于是偌大的金銮殿,像是被这光割裂成了两段。
青袍与绯袍,新与老,陈腐与锐气,突兀地截断在两边。
文帝忽的有些怔。
——离朕最近的,都是这么些人了么?
前头的老臣全垂首站着,他们太懂得自己的脾气了,除了都察院那一小撮
御史,已经没人敢忤逆他的意思。
他们说话迂回也温吞,办事儿贪财也怕死,各个老得半截入土,脊背都挺不直了。
好像青年时也各个都是意气风发、铁骨铮铮的样子,怎么如今都成了苟禄的庸官了?
文帝一抬手,五指朝内虚拢,做了个指向自己的手势。
殿前监只愕了一眨眼的工夫,立刻拖长了调儿唱道:“退朝,传九卿与阁臣养心殿议事——”
举着芴板的朝臣们立刻跪下,山呼着“吾皇万岁”
,跪候着皇上走了,才抬袖擦了擦脑门上的汗。
——陛下气大发了,气得连御笔都摔了!
这十年,谁见他发过这么大的脾气!
朝会上的争论,到了养心殿里就听不到了,因为新臣不在这儿,武将也不在这儿。
九卿为六部尚书、都御史、大理寺卿和通政使,除了兵部尚书曾在河北当过六年提督,剩下都是清一水的科甲出身,全是文帝听厌了的老生常谈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