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就这样一连七擒七纵,当诸葛亮最后一次释放孟获时,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再反叛了!”
诸葛亮以这种攻心的战略,成功地平定了叛乱,稳定了南方,使他可以专注于北伐而无后顾之忧。
从古到今,几乎没有人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史家裴松之、司马光等人对此极尽赞美之辞;文人如赵藩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七擒依算略,一战定蛮苗”
等赞辞不胜枚举;小说《三国演义》更是汇集了各种传说故事,把“七纵七擒”
这句话加以渲染,使之成为耳熟能详的长篇故事。
其影响所及,以至于异国他乡,也是有口皆碑。
不少来自东南亚缅甸、泰国一些地方的人,都不敢直呼诸葛亮之名,而尊称他为孔明。
但是,翻遍《三国志》这本权威的历史著作,却找不到任何地方提到过孟获,更没有关于“七擒孟获”
的记载。
部分史学家们也认为,对于一个叛乱领袖,抓住七次又放掉七次,既不符合诸葛亮谨慎小心的性格,也不符合战争的常规。
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孟获其人?诸葛亮是否真的“七擒孟获”
呢?
我们先看历史上是否存在着孟获其人,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关他平定南中的记载总共12个字:“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另外,《三国志》在其他章节中有关于南征的零星记载也没有提到过“孟获”
这个名字。
有人据此认为,历史上可能根本就没有“孟获”
其人,如果历史上真有“七擒孟获”
这种战争史上罕见的成功战例的话,《三国志》上怎么会毫无记载呢?然而,史学界普遍认为,《三国志》中的记载过于简略,漏掉过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而且与《三国志》几乎同时代的历史著作《汉晋春秋》却有关于诸葛亮对“孟获”
“七擒七纵”
的记载,写作时间稍晚一点的著名历史地理著作《华阳国志》和《水经注》也都提到了“七擒孟获”
。
现在云南昭通第三中学内著名汉代“孟孝琚碑”
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昭通县城南10里白泥井出土的。
该碑记载汉代孟姓在历史上是南中最著名的两个大姓之一。
除此之外,有关祭祀孟获的历史非常久远。
据目前发现的实物资料显示,最早是唐代和宋代时期。
至于在西南诸省,或建祠庙,或附祀土主庙以祀孟获者多处。
仅西昌县石柱子土主庙、青龙寺、五显庙就都设像祭祀。
民间所供五显埴神,其画轴左侧第三层排列中有一孟获像,俗称“扫坛蛮王”
。
据此,史学界大多倾向于认为,虽然孟获的生卒时间无法考证,但“孟获”
这个人历史上应该是有的。
孟获确有其人,那么,诸葛亮是否对其“七擒七纵”
呢?
从时间上来看,据史书记载,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后,“遂至滇池”
,时间正是这年秋天。
从他“五月渡泸”
,只用了大约4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把“称兵倡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