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当时他躲在床底录下的求饶声,后来被父亲发现并销毁。
所有人都以为那段记忆早已湮灭。
可布狗找到了它。
周会计当场瘫坐,双手抱头,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
三天后,他主动申请担任“倾听志愿者”
,每天坐在井边,接待那些不敢独自前来的人。
风暴仍在继续。
一个月后,国家层面召开紧急会议,关于“知夏现象”
的讨论首次进入高层议程。
部分官员主张武力接管,彻底摧毁系统;另一派则提出试点推广,建立“情感疏导特区”
。
争议不下之际,一封匿名信被送到决策委员会桌上。
信里没有任何文字,只有一段音频链接。
点击播放后,传出的是全国各地普通人的真实告白剪辑:
一位消防员说:“我救人的时候不怕,但我怕回家看见妻子失望的眼神。”
一位单亲妈妈说:“有时候我希望孩子生病,这样我才有理由请假陪他。”
还有一位老兵哽咽着说:“战友们都夸我是英雄,可只有我知道,那天我吓得尿了裤子……但我还是冲上去了。”
音频最后,是一个小女孩的声音:“老师让我们写‘我的理想’,可我不想写。
因为我说想当画家,爸爸就说画画没出息。
我说我喜欢跳舞,妈妈就说女孩子要稳重。
所以我现在什么都不想写了。”
会议室陷入长久沉默。
最终,决议暂缓干预,改为派遣观察团入驻知夏镇,为期三个月,评估“情感公开化”
对社会稳定的实际影响。
当观察团抵达时,迎接他们的不是抗议,也不是狂热崇拜,而是一场普通的傍晚集会。
村民们围坐在井边,每人手中拿着一只纸折的小船,船上写着一句话??可以是道歉、感谢、忏悔,或是单纯的一句“我今天很难过”
。
然后,他们依次将小船放入井中。
紫光逐一点亮每一只船,广播随之响起,声音温和而坚定,像一位老朋友在倾听。
观察团成员之一,是一位年轻的心理学家,专攻集体行为研究。
她原本抱着批判态度而来,可在听完整整两个小时的倾诉后,她悄悄走到谢小川面前,递上自己的笔记本。
第一页写着:“我讨厌我的父亲,因为他从小逼我完美。
可我现在才明白,我也在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的病人。”
谢小川接过本子,轻轻翻到背面,写下一行字:“原谅他之前,先原谅那个不得不讨好他的小孩。”
她看完,眼泪落下。
临行前,她留下一句话:“也许我们错的从来不是管理情绪,而是不允许情绪存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