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随即,更多人跟着喊了起来,声音此起彼伏,如同潮水般涌动。
车队缓缓启动,朱远航坐在车里,透过车窗望着渐渐远去的县城轮廓,心中五味杂陈。
他知道,自己即将踏上一条全新的道路,面对更加复杂和广阔的治理课题。
几天后,他正式到中央党校报到。
组织部安排他住在党校宿舍区的一套公寓里,环境清幽,远离喧嚣。
他的办公室设在一栋古朴的教学楼内,窗外是一片林荫道,偶尔传来学生们朗读的声音,让他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学术氛围。
刚到任的头几天,他主要熟悉工作流程,参与一些内部会议,并与党校的专家教授进行座谈交流。
他的任务很明确:协助制定全国基层治理现代化培训课程体系,并参与相关政策研究与制度设计。
然而,朱远航很快发现,这项工作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理论构建需要深厚的知识积累,而实践经验则必须经过提炼才能上升为政策建议。
他开始频繁出差,前往各地调研,了解不同地区的治理现状与困难。
在一次赴西部某省考察时,他发现当地虽然引进了数字化治理系统,但群众参与度极低,许多村民甚至根本不知道这些平台的存在。
他意识到,技术本身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真正的治理现代化,必须建立在群众广泛参与的基础之上。
于是,在一次党校内部研讨会上,他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不在于技术有多先进,而在于人心是否凝聚。
只有让群众成为治理的主人,制度才有生命力。”
这句话引起了广泛关注,也促使党校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强调“以人为本”
的治理理念。
与此同时,他还受邀参与中办、国办联合组织的基层治理改革专项课题组,负责撰写《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白皮书》。
这项工作历时数月,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典型案例与研究成果,最终形成了涵盖组织建设、数字赋能、群众自治、监督问责等多个维度的政策建议。
白皮书发布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多位中央领导同志作出批示,要求相关部门认真学习借鉴。
而朱远航的名字,也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种高层会议的名单中。
然而,正当他在学术与政策领域逐步站稳脚跟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事件再次将他推向风口浪尖。
2026年底,某地发生一起严重群体性事件,起因是当地在推进“村改居”
过程中,未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导致部分村民利益受损,引发激烈冲突。
事件曝光后,舆论哗然,社会广泛关注基层治理中的“形式主义”
“脱离群众”
等问题。
中办紧急召开专题会议,要求深入剖析事件根源,并提出整改措施。
朱远航作为基层治理专家,被指定参与调查并提交报告。
他在实地走访后发现,该地虽引进了先进治理系统,但缺乏有效的群众参与机制,决策过程封闭,信息不对称,导致矛盾长期积累,最终爆发。
他连夜撰写报告,直言不讳地指出:“技术可以提升效率,但不能替代民主。
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是让群众拥有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
这份报告在党内高层引发震动,也成为后续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民主协商机制建设的意见》的重要参考依据。
事后,有人问他:“朱教授,您不怕得罪人吗?”
他淡然一笑:“如果连我们都回避问题,那谁来守住治理的底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