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每个族有自己的“邑”
,即农业居民点。
相对而言,在殷都范围内,因为人多地少,族邑很密集。
邑未必有级别高低的统属关系,商王都城虽然称为“大邑商”
,但在字面上也只是个较大的邑而已。
那些都城之外的部族可能占地数十里,算得上一个小邦国,它们的主人(族长)可能有“侯”
的爵位,统治区就是侯国。
“侯”
,甲骨文写作旬,望楼下面的一支箭,意为担任警戒任务的哨所,所以分封在边地、保卫商朝的部族首领就是侯。
在甲骨文里,侯只能是商族人,投靠商朝的异族方国首领不可能被称为侯。
只是商朝以后的人已经不了解这种分别。
商人的族不仅是血缘家族,也是政治和经济单位,有自己的家族武装力量,还可以有畜牧业、渔业、手工业和商业。
有些族的某种产业较为发达,如铸铜或制骨,或者贩运某些商品,但他们仍有自己的农庄产业,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
从神权法理上说,商王可以剥夺任何一个族长的土地和属民,但在现实中,这种情况极少,除非该族长有明显的罪错。
在商人生活中,传统习惯法很重要,王不能随意介入各部族的事务。
有些族是历代商王的王子们繁衍出来的,由此获得一块封地和上面的农夫,或者是从王室直辖区分割出来的,或者是新征服的,从而建立自己的族邑。
还有些族更古老,在商朝开国之前或者在灭夏的过程中,和商汤王建立了同盟或依附关系,从而在商朝建立后,被吸纳、同化到广义的商族之中。
从商初考古来看,当时的加盟者非常多元,分别来自岳石、下七垣、辉卫等文化。
在殷墟时代的卜辞中,商王会祭祀一些来自商王家族之外的“大臣”
,如伊尹、巫咸、黄尹,这些人应当是早期加盟商族的各部落酋长。
随着商王家族繁衍得越来越多,这些老资格的加盟族也就变得疏远了,但仍属于商的政治和文化圈。
商人的族在历史文献里的记载很少,但在考古发现里很多。
比如,商王的甲骨卜辞经常会命令某个人去外地征战,却没有说拨给他多少兵力,说明此人是族长(侯国之君),理应带自己的家族武装出征,不需要专门写出。
卜辞里常出现“多子族”
出征的记载,“子”
特指商王家族的子弟,“多”
是众多之意。
王族子弟是和商王亲缘最近的,所以他们的家族武装也比较好。
不过,一位王子繁衍几代之后,会形成一支独立的族,
殷墟范围内的各族邑分布图,圆圈中的族邑符号来自出土青铜器上的“族徽”
bb
商代青铜器上的部分族徽符号
就不再属于“多子族”
序列了。
商代贵族重视青铜器,有些礼器和兵器上会铸造主人的名字或宗族图腾(族徽)。
一旦家族繁衍扩大,往往会分成几个不同的家支,从而族徽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比如,加上一些小符号以区别。
商人以族为基本社会单元,这在墓地上表现得非常明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