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二轮杀人结束后,主祭者又向尸体抛撒了一层朱砂粉,再撒一层小卵石,大小介于豌豆和核桃之间,平均厚1厘米多,然后再把31件陶器送到坑内打碎——每件陶器的碎片分布很集中,不像是打碎后扔下去的。
有些陶罐的内壁沾着粟米颗粒,有些表面还涂了朱砂。
坑底堆积着很多死尸,已经不平整,坑内的作业者还特意把陶器放在较低洼的地方打碎,以使坑底相对平坦,然后再填入一层灰黄色土,厚约三五十厘米,混杂少量炭灰颗粒和红烧土颗粒,说明地面上正在烧火,可能是烧烤祭品,包括没有扔进坑内的躯体。
和第一轮相比,第
后冈H10第一层平面图
二轮死者的躯体保全的相对多一些。
然后是第三轮杀人。
这次杀了24人,全躯的尸骨15具,单独的人头7枚,无头的躯体2具,其中鉴定出青年男子6人、壮年男子3人和儿童4人。
这时,坑已经被填满了一半,仅剩深度约1.5米,所以有些人可能是在坑内被处死的。
比如,3号,四十岁左右,男子,背靠坑壁蹲坐,两手掩面,胸前有一串海贝,13枚,可能是被割喉或重击头部致死;一名三十岁左右的男子上半身趴在一只铜鼎(戍嗣子鼎)上,右手抓住鼎的口沿;11号,十六七岁,少男,双手掩面俯卧,腰部压着一件铜肆;8号,不明性别年龄,双手掩面,身体被肢解。
这一层携带海贝的死者更多。
16号,左手腕挂一串,腰间挂两串,共100多枚;18号,十六七岁,少男,臀部有一麻布袋,里面装海贝300枚以上;17号,十八九岁,少男,只剩一颗头骨,口中含三枚贝。
上古埋葬的死者往往口中含贝,大多是入殓时后人放入让死者带去彼岸世界的,但17号很可能是自己含进去的,看来杀人者并不在意他们的钱财,他只能照顾好自己的往生。
这一层中还有好几处小堆的海贝,大都已经分不清主人。
所有的青铜器都在这一层。
礼器有铜鼎、铜瞿、铜爵各一件,兵器有铜戈两件、铜刀一件、铜镶一枚,不知名的小铜饰物一件。
铜鼎上的铭文显示,它的主人名为“戍嗣子”
。
这时已经是献祭仪式的尾声,估计坑内作业人员有些懈怠了,所以这一层中有两人是仰面姿势,其中15号下颌被砍落,前额上有明显的刀砍痕迹,应当是仰面躺倒后,被连砍数刀。
8
这层几乎所有的尸骨都被染成了红色,应该是第三轮杀人结束之后,主祭者向尸体上抛撒了较多的朱砂粉。
坑内还有大量成捆的丝线、麻线、丝绸和麻布,以及一堆粟米,都被放在人头和尸身之间空出来的位置上。
然后填土。
这次填入的是掺杂大量炭灰、木炭块的灰色土,有的炭块直径10厘米,长4厘米,明显是烧过的树枝。
填土中还混杂着大量烧过的骨头(报告没提及是人骨还是兽骨)和贝壳。
这层灰土厚35—60厘米,应当是祭祀结束后的柴灰和垃圾。
在填入这层炭灰土的同时,主祭者杀掉了最后一个人:侧身蜷缩在坑东壁,身上撒了大量朱砂,尸骨被严重腐蚀,已无法分辨性别和年龄;身旁有一只陶鬲,似乎是随葬品。
郭沫若推测,此人就是墓主、青铜器的主人“戍嗣子”
,因为只有他被单独埋在最上面。
但问题是,他的身边只有一只陶鬲,没有任何高价值随葬品,所以还无法完全确定。
杀祭全部结束后,是最后的填埋工作。
在炭灰土层的上面,是90厘米厚的块状红烧土层,夹杂少量陶器碎片,直到把坑填满。
这些烧土块应当也是烧烤祭祀的产物。
以上就是这场杀人祭祀的过程。
可以判断,这不是简单的屠杀。
主祭者准备充分,从祭祀坑的挖掘和修整,到每一个杀祭步骤,比如尸身摆放、撒朱砂、填土、打碎陶器、摆放各种祭品,都执行得有条不紊。
而且,地面上还在同步举办包含烧烤祭品在内的献祭仪式。
这些都说明当时的人对举办此类祭祀活动已经很熟悉,有一套相对固定的操作流程。
发掘报告认为,死者都是奴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