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现代学术产生后,有学者开始质疑大禹传说的真实性,比如开创“古史辨”
学派的顾颉刚,他就认为大禹的事迹是战国时的人虚构的。
历史文献在流传的过程中往往会被后人加工或改造,甚至被塞进更晚的篇章。
现存关于大禹最早的文献,是《尚书》开头的几篇,如《舜典》《禹贡》,但受到的怀疑也最多。
近年,一件流散海外的青铜器“遂公盘”
被发现,其铭文中有这样的叙述:“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
但它属于西周,跟大禹的时代相距甚远。
传说是大禹凿通了长江、黄河、淮河和汉江,但从工程的可能性看,这都不现实。
即便是现代国家也不太可能实施这种完全改变大江大河的工程,更何况在4000年前还没有出现地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大型国家,其人口规模和技术水平根本不足以改造大江大河。
难道,大禹治水只是西周或者春秋时候的人创造的神话?考古发现能提供解答,虽然它有时会离人们最初想象的“答案”
很遥远。
依赖水稻的古洛阳一二里头
在今洛阳市以东20公里处,伊河和洛河沉积形成的小平原上,发现了疑似“夏都”
的偃师二里头遗址。
它的占地面积、宫殿规格以及手工业的发达程度都超过了以往和同期任何遗址。
而且,二里头遗址距今3900—3500年,恰好在商朝之前,所以它很可能就是夏朝的都城。
二里头考古的成果已经有很多,但留心二里头人的主食是哪种的还不多,大多数学者普遍默认,按照华北地区的传统,它应当以旱作的粟(小米)为主。
但事实恰好相反,二里头人的主食是水稻(大米)。
不仅如此,这背后还可能隐藏着“大禹治水”
的来历。
学界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原因,说起来颇为有趣,就是按粮食颗粒数进行统计和排名,而忽视了不同粮食的颗粒其实差别巨大。
历经上千年埋藏的粮食大都已经碳化,如果不是大量的堆积很难被发现。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开始采用“浮选法”
来寻找粮食:在遗址中采集土样,打散后放入水中搅拌,而碳化的粮食比水轻,所以粮食会浮上水面。
这样,人们就可以采集到古人遗弃的粮食颗粒,观察古人在种什么、吃什么。
在1999—2006年的二里头发掘中,对遗址土样采用“浮选法”
得到的样本显示:粟米(小米)数量最多;稻米(大米)其次,约为粟米数量的一半;其他旱作的黍、大豆和小麦数量很少(参见表一)。
2这样看来,稻米在二里头似乎不占主要地位。
表一:《二里头:1999-2006》中的出土粮食颗粒占比
粟
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