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中国古代使用农历,今天一般也称为阴历。
这种称法并不严谨,确切地说,农历不是阴历,而是“阴阳历”
。
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的运行周期为基础制定的历法。
月亮一个阴晴圆缺周期是一个月,又叫朔望月。
一个朔望月的精确时间为29日12小时44分2.8秒。
阴历将12个朔望月定为一年,所以阴历一年是354天多一点。
阳历则是以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周期为基础制定的历法,所以又叫太阳历。
地球公转一周即一个春夏秋冬轮回是一年,又叫一个回归年。
一个回归年的精确时间为365天6时9分10秒。
阳历将一年划分成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28天。
简单说,阴历以月亮为参照,先有月,后有年;阳历以太阳为参照,先有年,后有月。
用阴历可以看月亮的阴晴圆缺,用阳历可以看季节的春夏秋冬。
早期人类文明大多采用阴历,比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
因为月亮比较容易观测,30天左右就能观测一个轮回。
不像太阳,365天才能观测一个轮回。
心疼古代那些阳历的制定者,一年不用干别的,就观测太阳了。
中国古代最初也用阴历。
但阴历有一个问题:12个朔望月是354天,比一个回归年的365天少了11天。
这样的话,每过一个阴历年,时间就会提前11天。
月份就会越来越提前,和季节对应不上。
不过这难不倒聪明的中国古人,他们将阴历与阳历相结合——用朔望月来确定月,也用回归年确定年,二者差的天数通过设置闰月的方式补齐。
比如说我们用农历时会出现“闰四月”
的情况,就是过完了四月又再过一个闰四月。
这个临时加入的闰四月,就是为了凑齐阴历与阳历差的天数。
中国古代的各种传统历法都属于农历的范畴,其原理基本一致。
但是,古代我们并不称这些历法为农历。
直到20世纪60年代,“农历”
的名称才出现,因其历史上长期指导农业生产而得名。
农历结合了阴历和阳历的优点,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
历朝历代有很多版本的农历,现行农历是沿用了清朝的《西洋新法历书》,它是四百多年前的欧洲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和中国天主教徒合力编撰的。
中国古代的元旦就是按照农历确定的,农历新年第一天为元旦。
秦朝时的农历,以十月定为一年首月,所以十月初一是元旦。
汉武帝时,使用新的农历,将正月定为首月,正月初一就是元旦。
此后的二千年,我们的元旦实际上就是农历的大年初一。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改用公历,公历1月1日成为元旦,沿用至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