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四百三十八章 有期国债(1 / 2)

第四百三十八章 有期国债

第四百三十八章有期国债

李文博在之朱由检面前说了那么多,简单而言,其实就说了一件事,发行国家债券!这在后世李文博生活的那个时空,基本上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哪个国家哪个镇府没发行过几笔国家债券啊?

只要国家的公信力还在,只要它的人民还相信自己的国家,相信自己的镇府,只要镇府还具有偿还能力,国家债券就能够顺利的推行!

更有甚者,有些国家还会发行永久债券,购买这种债券后,只能够领取利息,连本金都没法领回来。但这种债券,却能够作为资产凭证,进行债权抵押甚至是到交易所交易买卖!买了这种债券,基本上可以说,只要国家不破产,镇府不垮台,债券持有人和他的子孙后代,就永远都是国家的债主,生生世世都可以享受到国家给予的利钱!

李文博跟朱由检说的,还只是十年期的有期国债,永久国债都还没说。但即便如此,李文博说的话,却依然在朱由检心中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就好像平静的湖面上,被扔进去了一块石子,产生了巨大的涟漪,特别是李文博最后一句。

“以灭国所获,难道就不足以偿还区区千万两银钱么?”都过好好一会儿了,李文博说的这句话,依然还在朱由检耳边回荡着。

过了许久,朱由检才从震惊中回过神来,瞧了李文博一眼,这才又说道:“爱卿所言,发人深思,令人震惊。然则灭人之国,又岂是那么容易的事?”

“皇上,微臣此次在江南,发动当地富商巨贾,助饷募兵,仅仅以三千新编之卒,便与女真大小数十战,连破数城,所费虽巨,然则以此看来,女真人也绝非不可战胜之敌!三千之众,便有如此战力,若朝廷以此法,裁撤旧卒,编练新兵,仅需区区数万人,便足以踏平女真,永绝心头之患!”

听了李文博的话,朱由检不由得一愣,旋即又听李文博说道:“皇上,杜总兵所部三千人,便是裁汰旧卒,编练的新兵,所需之银钱,皆是从当地富户募捐助饷得来,并未增加朝廷一分一毫之负担,但是却战力倍增,势如破竹,这便是最好的例子!”

朱由检听李文博说起,杜斌,不由自主地轻轻地点了点头,杜斌所部三千人,在京城外与鞑子交手,乃是朱由检亲眼所见,朱由检还亲自校阅了杜斌所部兵马,不论是士气面貌,还是战斗力,都比其他各部军兵要高出一大截,即便有着天下劲旅之称的关宁铁骑,也没法子相提并论!

杜斌所部是朱由检亲眼所见的例子,李文博领着的三千水师行营的新兵,虽然他没有亲眼所见,但从奏报和实打实的收复三座城池,几千个女真鞑子脑袋来看,其战斗力也绝对不在杜斌所部之下!

因此,李文博说仅需数万新兵,便能踏平女真,永绝心头之患,朱由检还是有些相信的,只是举债过日子,朱由检心中还是有些忐忑,这万一要是没人愿意借,或者是国家还不起了,那可如何是好?

迟疑了许久,朱由检这才又对李文博说道:“李卿,刚才说的这两件事,你且回去写个详细的奏折呈上来,朕要与内阁诸臣商讨。”

“是,皇上,微臣回去之后,马上写好奏章递上来,请皇上御览。”李文博急忙点头说道。

朱由检微微颔首,说道:“爱卿也不急于一时,朕给你半个月的时间,把事情考虑全面些,再呈上来吧。”

“是皇上,微臣遵旨。”

“行了,爱卿昨日才抵京,一路劳累了,就早些回去歇息吧。”

“是,皇上,微臣告退。”李文博行礼之后,躬着身子倒退了几步,退出御书房后,这才在宫内小太监的带领下,离开了紫金城。

踏出紫金城大门的那一刻,李文博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回头望了一眼金碧辉煌的皇城,一场抄家灭门的巨大危机,从这一刻起,总算是安然度过了!

回到驿站后,李文博吃了午饭,简单的休息了一下,然后便换了便服,只带着阿虎一人,去了锦衣卫指挥同知马忠府上。

马忠还在锦衣卫当值,得傍晚申时过后,才会下值。李文博就一直在客房里等着,直到马忠申时过后,下班回到府中。

刚进门,马忠便听门房的门子禀报说道:“老爷,有一位江南来的故人,说是老爷故交,已经在客房等了两三个时辰了。”

马忠微微皱了皱眉,旋即想到,昨天傍晚李文博便已经抵京了,半夜的时候,皇上还派了内监带着太医令去给他瞧病,今儿个一早,李文博更是被直接宣进了紫金城,快要到中午的时候才放出来。江南来的故人,不消说,肯定就是他了!

想到这些,马忠微微点了点头,说道:“行,我知道了。你去门口守着,如果再有客人来访,就说本老爷身子不适,今儿个晚上就不见客人了。”

门子楞了一下,急忙点了点头,说道:“是,老爷,小的这就去办。”说着,转身跑了出去。

门子离开后,马忠又转头对身边的管家说道:“你去后院给夫人说一声,准备几样家常小菜,等下有客人要一起用饭。”停顿了一下,又说道:“你再去后院,把我埋在桂花树下的二十年女儿红取一坛出来。”

管家楞了一下,急忙点头说道:“是,老爷。”微微躬身后,转身离开。

马忠径直走到客厅,还没进门,便已经看见了一身便服的李文博,便又转头对身后跟着的护卫家丁说道:“你们几个,守在客房外面,任何人不许靠近客房,听明白没有。”

“是,老爷。”几个家丁一起躬身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