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63章(2 / 2)


  若棠落地之时红日东升,公主府中海棠提前绽放。娇艳烂漫,如云似霞,春风拂过花海飘香。故名若棠。

  正史,野闻中都说若棠冰肌玉肤,娇丽美艳,可怜此时小小年纪玉容精致的她有着难言的缺陷。

  她生有哑疾,遍请名医却在12岁依旧尚不能言。性情又胆小异常,(有医者说是其心智不全)为父母怜爱非常。藏于深闺,亲友不得见。

  太康12年,皇太后60圣寿。她平生第一次离开故园,赴京贺外祖母大寿。

  不知何故,身旁的宫人失于看顾,她失足落于太液池冷宫一侧。被当时很不得宠的皇9子,宁王表哥即后来的武帝所救。

  天之万幸,因祸得福。

  后落水得救后哑疾不药而愈。回到太后宫中还曾玩笑般对宁王笑语轻言.

  “救命之恩,只能以身相许了。小美男!”

  (这一段姻缘起点在他们婚后才广为人知,世人都道是天定姻缘。)

  之后若棠同宁王青梅竹马,相伴长大。

  为着女儿喜欢,长公主对宁王多有照顾。他在后宫中的日子好过许过。

  经年后当初的童语玩笑成真,若棠15岁后圣上赐婚嫁予为宁王妃。

  当时皇上爱重的7皇子也同时求娶,但被长公主婉拒。据闻当时若棠跟母亲说‘我喜欢他,许了他,不管别人再好也不会看上一眼。’

  婚后二人一起远赴宁王远远不及京城富庶繁华的封地,过起了只羡鸳鸯不羡仙,和睦非常相爱甚笃的日子。

  那句他们定情的,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诗句也传送到每一对有情人心间。

  婚后第五年,壬戌之乱。

  当朝太子莫名坠马而亡。太康帝几个皇子宠妃为争储位前朝后宫各出奇招战成一团。终于酿成兵祸。成年皇子死的死伤的伤。

  尽管鲜嫩的妃子们抱着玉雪可爱的小皇子几番跪在皇帝榻前侍疾,也有大臣谏言可以封辅政大臣。

  但若棠的母亲长公主坚决反对。幼主不利国本,举贤不避亲提议宁王。

  宁王母亲为小武官家族,曾是淑妃洗脚丫头。

  皇帝一次酒醉临幸生了宁王,封了个低位妃嫔,从此皇上再也没理会过他们母子。

  估计要不是若棠,皇上都想不起来这个儿子。

  可此时老皇帝听长姐的话,想起来着一直默默无闻却安分守己的儿子.

  知道国赖长君,到底撑到立了他为太子,祭告天地祖宗后不久,终于闭眼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宁王转眼间成为天下共主,若棠自然是母仪天下。

  两人的情分,相处情态并没有丝毫改变。

  孝期满后孝武帝除了处理政务,日常起居都同皇后在椒房殿里,同起同寝。皇帝的居室大明宫,几乎等同虚设。

  皇后有才。虽贤德宽仁,却不纵容姑息。驭下宽厚平和很有章法。

  对于国家大事,民生,战事,外交,每每都是见解独到。常陪武帝共阅奏章。又能提醒规劝皇帝,内外宫人大臣没有不称颂的。

  不过唯一可叹的是,虽然帝王情深言。说为孝义,为民生,停了选秀,废了花鸟使,可皇后椒房独宠近十年还没有一男半女生下。

  建武3年春宴。圣母皇太后嫡亲侄女周雪琼于孝武帝酒后,太后长乐宫一侧殿得幸。

  谁知道不过一次帝王雨露恩泽,周雪琼就身怀有孕。武帝费心的遮掩瞬间暴露。

  所以,尽管这是皇帝第一个孩子,生母如果产下皇长子,甚至算于国有大功的她还是初封不过正五品的宝林。

  (据桃花社追访宫人,走访吕巷得知。

  武帝是被当时圣母皇太后用烈药又醉的厉害,昏昏沉沉中才和本来一直疏离的表妹有了一夜之恩。

  可当时性子刚烈骄傲,至情至性的皇后,却不够贤德,不仅不能体会皇帝的委屈,为此还和帝王争吵的不可开交。

  皇后半点不理会皇帝所谓的酒后乱性借口,第一次在少年游侠相助下愤懑的离宫出走。

  因为身体不适,皇后逃出宫后病倒在汉中界外不远。被连夜带禁军疾驰各处寻找的武帝给追回。

  真是天意巧合,原来病倒在外的皇后也诊出了一个月的身孕。

  以上是当年,桃花先辈们花了2000金才买来的消息。各位要珍惜啊!)

  建武3年七夕,俱都孕将九月的周宝林与皇后木桥上相遇争执。

  周宝林跌倒落水。于太后的长乐宫中,早产生下天生体弱的皇长子。

  太医署所有太医会诊施针,2天2夜才堪堪救回皇长子性命。

  之后,却都叩首请罪,俱称皇长子经此事故,恐寿数有伤,不能成年。

  圣母皇太后几次哭骂着要和毒妇同归于尽,都被皇帝跪求拦回。

  朝堂上,皇太后家的外戚周将军,皇帝亲舅,为此,第一次以恃恩而骄,不贤,恶妒,不容妃嫔,谋害皇嗣提出废后。

  此时皇后的父母亲都已去世。一个兄长外放做着不大不小的官。在庙堂之上是说不上什么话的。

  一向持身端正,光明磊落。

  信奉清者自清,很有些傲骨天成,士大夫般倔脾气的若棠皇后自己又不肯,不屑,解释辩驳。